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颈交感神经干离断(transection of the cervical sympathetic trunk, TCST)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作用。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粘膜及粘膜下炎症,为慢性腹泻的主要病因,是肠道常见的疾病之一,且近年来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该病在治疗方面尚无重大突破,仍以传统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类、氨基水杨酸类和免疫抑制剂三类药物为主。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是一种临床较常用的阻滞技术,除广泛应用于疼痛疾病的治疗外,也正在日益广泛地用于其他的神经性、内分泌性及免疫障碍性等非疼痛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大鼠颈交感神经干离断是模拟人类长期SGB较理想的动物模型,本研究观察大鼠TCST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清洁级)72只,体重245±5g,随机分为三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模型对照组,C组TCST组,每组各24只。在实验室适应性饲养1周后,首先制备UC模型:实验前,各组大鼠48h禁食不禁水,然后用戊巴比妥钠30mg/kg ip麻醉,将直径为2mm的硅胶管经肛门插入肠道深约8cm,A组快速注入生理盐水1ml,(5s内),作阴性对照;B、C组快速注入4 %乙酸1ml,快速注入后捏紧肛门,提取大鼠尾巴令鼠头部朝下,以防注入液倒流,30s后,用生理盐水3~5ml冲洗两遍。造模24h后,各组大鼠均颈部脱毛,常规消毒,颈部正中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筋膜和肌肉,于胸锁乳突肌内缘、气管旁可见颈总动脉、白色较粗的迷走神经和灰黄色较细的交感神经;在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腹侧面可见一略微膨大的颈上交感神经节,A组和B组均只暴露右侧颈交感神经干和颈上交感神经节,不离断颈交感神经干,缝合切口;C组则在距颈上交感神经节下3mm处离断颈交感神经干,并将断端结扎,缝合切口。离断侧均即刻出现不同程度的上睑下垂、眼裂变窄、瞳孔缩小、耳廓发热或前肢皮温升高等征象,而对侧无明显改变,证明TCST模型制备成功。自造模之日起,观察大鼠体重及一般状况,并分别于术后3天、7天、14天每组各取8只禁食12小时后经心脏穿刺取血,分离血清,检测各项生化指标:用平衡法法测定血清IL-6含量,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含量及用L-精氨酸(L-Arg)法测定iNOS活性和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取全部结肠,肉眼观察结肠变化并进行评分,剪取肉眼可观溃疡坏死的组织块约500mg ,制成10%组织匀浆用上述同样方法检测IL-6、NO含量及iNOS和SOD活性;再留取病变最明显处2cm×2cm大小的组织2~3块,10%福尔马林固定,制作病理切片。结果:与A组比较,B、C组血清及肠组织中NO及iNOS活性均升高(P<0.05),但C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B组(P<0.01);与A组比较,B、C组血清及肠组织中SOD活性降低(P<0.05),但C组降低的程度明显低于B组(P<0.01);与A组比较,B、C组血清IL-6浓度均升高(P<0.05),但C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B组(P<0.01)。动物的一般情况模型对照组的大鼠在前3天几乎无粪便排出,并可见精神萎靡、竖毛、拱背、蜷卧少动、厌食等现象;第3天后,出现不成形稀便,大便次数增多,并伴有脓血及粘液,肛周粘膜质地变脆,触之易出血;第14天时出现大便成形约50%。TCST治疗组在前3天全身症状比模型对照组减轻,精神好转,偶见稀便;第7天时较少出现大便成形(约30%);第14天时TCST组的大便成形者达80%。正常组对照组大鼠活泼易动,皮毛光亮,饮食正常,无死亡。大鼠肠粘膜肉眼观察及病理的变化第3天时,B组结肠组织大体观察,表现为节段性分布的小溃疡,粘膜充血、水肿,肠壁增厚,肠腔狭窄。镜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灶性糜烂,粘膜腺体破坏,粘膜固有层内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少量的嗜酸性细胞浸润,有的出现隐窝脓肿。C组结肠组织大体观察,溃疡减少,粘膜充血、水肿轻于B组。镜下表现为粘膜表面散在点状糜烂及溃疡形成病变减轻,中性粒细胞减少。第7、14天可见两组大鼠结肠粘膜的溃疡旁逐渐出现上皮修复,腺体增生,灶性糜烂、炎细胞浸润等逐渐减轻,但TCST组改变程度强于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结肠组织大体观察见肠管粘膜皱襞纹理清晰,未见糜烂及溃疡。光学显微镜观察见大鼠结肠粘膜上皮完整、连续(但不整齐) ,腺体排列规则;结构清楚、分泌功能活跃,粘膜、固有膜内血管纤维间质正常,肌层无异常。结论:TCST能降低UC大鼠NO、IL-6含量及iNOS活性,提高其SOD活性,从而减轻对结肠粘膜的损害,促进UC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