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地面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TM遥感影像,从黄河源区藏嵩草沼泽化草甸的分布情况、相关群落特征数据、遥感影像解译等问题出发,选取草地覆盖度、植株高度、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重要指标进行黄河源区藏嵩草沼泽化草甸退化的分级研究,利用ArcGIS,Erdas软件对不同时期相同区域TM遥感影像进行叠加,得到藏嵩草沼泽化草甸面积及退化分布图,分析黄河源区藏嵩草沼泽化草甸退化现状、空间格局、时间过程特征以及成因,其目的是为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黄河源区藏嵩草沼泽化草甸植物组成有11科32属49种。不同退化程度群落植物组成及其重要值都有很大变化,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藏嵩草平均高度由26.2cm降低为7.3cm,盖度由76%降低为31%。地上生物量明显下降,排序为未退化草地(1505.1g/m2)>轻度退化(1222.1g/m2)>中度退化(840.8g/m2)>重度退化(576.4g/m2)>极度退化(466.4g/m2)。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与生态优势度负相关;物种丰富度在中度退化阶段最高,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在重度退化阶段最高,均匀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群落的多样性。提出以藏嵩草高度、藏嵩草盖度、草地主要伴生植物、生境条件作为藏嵩草沼泽化草甸退化等级的划分标准,可将藏嵩草沼泽化草甸分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及极度退化等级。2、依据TM遥感影像解译,1994年、2013年藏嵩草沼泽化草甸面积为26.9万公顷和20.1万公顷,主要分布于海拔4100m左右的湖边、河岸、季节性积水区及低洼地。对1994年和2013年两个不同时期TM遥感影像进行不同退化程度藏嵩草沼泽化草甸分布的解译,并叠加分析,得出曲麻莱县有大面积藏嵩草沼泽化草甸从未退化演替为中度退化及其他类草地,扎陵湖和鄂陵湖周边藏嵩草沼泽化草甸面积也有明显退化,玛多地区藏嵩草沼泽化草甸分布相对变得集中与星星海地区,19年变化区域达到39%。3、建立正确的草地解译标志及TM影像波段的选择是解译结果精度的关键,利用TM影像4,5,3波段组合易于未退化、中度退化和极度退化藏嵩草沼泽化草甸的解译。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分析出三种差距较大的不同退化级别。其次,利用软件通过叠加对比,得出不同时期藏嵩草沼泽化草甸退化过程及分布和面积变化,实验表明该技术可以分析并提取藏嵩草沼泽化草甸的宏观变化,实验已经达到一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