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胃癌的死亡数已占到全部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23.93%,并且发病率还有着越来越高的趋势。胃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早期胃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为90%,但大部分患者(>70%)就诊时即为Ⅲ、Ⅳ期,手术不能改变残留癌细胞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生物学特性,由此所致的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针对于此的术后辅助化疗的效果半个多世纪来也一直不尽人意,因此,对于进展期胃癌患者寻找能有效抑制癌细胞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新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本课题旨在通过检测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自身的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及坏死率的变化,判断每个患者对化疗方案的敏感性,从而为术后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及调整提供新的标准,为胃癌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目的:根据奥沙利铂+5-FU+CF新辅助化疗方案对每个进展期胃癌患者化疗前、后胃癌细胞凋亡率及坏死率变化的影响,判断每个患者对该方案的敏感程度;并评估不同分化程度胃癌患者对该化疗方案的敏感性有无差异;最终指导术后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同时探讨每个患者化疗前的AI水平与患者对化疗方案的敏感性的关系,并判断肿瘤的预后。研究方法:选择进展期胃腺癌患者40例,按分化程度分为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三组,通过病理学方法观察患者化疗前、后肿瘤组织细胞凋亡、坏死程度,并利用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同一患者化疗前、后自身肿瘤细胞凋亡率(AI)及坏死率的变化。研究结果:1)低分化组、中分化组、高分化组在新辅助化疗前的AI分别为5.24±3.10%、12.5±3.08%、16.6±2.17%,而化疗后AI分别为31.3±3.27%、28.9±2.54%、26.5±2.09%,各组化疗后AI与化疗前AI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0.01);各组间AI的变化值(△AI)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全部病例化疗前的AI为11.2±3.27%,化疗后为28.6±3.95%,前后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每个病人化疗前的AI水平与化疗前后的凋亡率变化值△AI大小也有着明显的负相关(r=-0.642,P <0.05)。2)低分化组、中分化组及高分化组在化疗前细胞坏死率分别为:4.32±0.32%、4.13±0.38%、3.85±0.37%,化疗后分别为5.29±0.53%、4.9±0.49%、4.22±0.54%,低分化组与中分化组化疗前、后细胞坏死率有显著性差异(P <0.05);高分化组化疗前、后细胞坏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化疗前、后的总的细胞坏死率有明显变化(P <0.05);各组间化疗前后细胞坏死率变化值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结论:1)新辅助化疗明显促进了胃癌细胞的凋亡;同时证实了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这一化疗方案对低、中、高分化胃腺癌的疗效是确切的。2)新辅助化疗后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化疗前,提示新辅助化疗对肿瘤细胞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细胞对化疗均有敏感性,并且分化程度越低,对化疗的敏感性则越高。低分化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实行新辅助化疗意义重大。3)新辅助化疗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这两个途径产生治疗效果的,并且主要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这一途径发挥作用的,其对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细胞的促凋亡作用有着显著的区别。化疗虽然能促进肿瘤细胞坏死,但是对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细胞的促坏死作用并没有显著的区别。细胞凋亡也可作为判断化疗药物疗效的指标之一。临床上可以根据细胞调亡的程度判断胃癌患者对化疗方案的敏感性,从而选择或调整术后化疗方案。4)检测新辅助化疗前肿瘤的AI亦可评估患者对化疗的敏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