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新时期新阶段迫使我国的发展更应注重人本前瞻性、全面综合性、协调互动性、内生可持续性。公共政策的制定决定着政策的可行与否及政策对象的接受程度,其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同时,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是否稳定与和谐。因此,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政府就必须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和特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逐步转换公共政策制定范式,及时、正确、科学合理地制定公共政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政策的作用,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及政府自身的科学发展。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中央和政府正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探索,努力实现向“科学发展’’范式的转换。基于此,研究科学发展取向下的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范式转换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主要运用了公共政策制定范式、政治参与、政策工具、公共决策的听证制度等理论,同时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以公共政策制定范式为坐标,紧扣党中央的会议决议内容和所提出的方针政策,并把中共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国家“十一五”规划等内容作为有力的论据,对科学发展取向下的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范式转换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评析和探讨。本文除开“绪论”和“结语”,由四个主体部分构成。绪论简要阐述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界定与本研究相关的若干重要概念,论析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状况,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规定本文的研究方法,阐明本文的篇章结构及新的探索。第一部分从历时态的角度回顾1976年以来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范式转换的演进轨迹,然后透过历史的帷幕从共时态角度阐述每个范式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第二部分提出“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范式转换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的问题。从政策价值取向、决策主体、决策方式、决策程序、政策工具五个方面阐述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分析“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范式为什么要转换?”的问题。该部分从经济、政治、社会、全球化四个方面深入剖析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范式转换的动因。第四部分解决“如何来实现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范式转换?”的问题。该部分着力探讨为了实现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范式的转换而采取的对策建议。结语总结与归纳全文的研究结果。本文在以下两个方面有一定的新意。(1)尝试性地提出了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范式转换演进轨迹中的“三个范式”,即“抓纲治国”范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范式和“科学发展”范式。(2)紧密结合当前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热点问题,紧扣党中央的会议决议内容和所提出的方针政策,用人大立法、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十一五”规划等内容来充分、有力地探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范式的转换,这具有较强的深度理论分析和鲜明的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