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实践视域中的主体际性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m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从根本上讲,与人们确立的传统的单一主体性有关,以理性的、创造的人为中心,形成了主体——客体架构的逻辑,单一主体性既是这种哲学的基本特征,也是其根本缺陷之所在,在现实中表现为主体间的疏离、冷漠、个体主义的张扬,从而造成了人类的生存危机与社会冲突。这种危机可以说是来自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在人类实践中的结果。“主——客”二分无法解决自身所带来的危机,只有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进入主体际的视野中,人类生存所面临的诸多矛盾才能得以解决。主体际性理论虽然肇始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其先验主体是主体际性的建构基础,强调的是自我意识,但却忽视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随着现代哲学的发展,主体际性问题得到了哲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如海德格尔、萨特、哈贝马斯等人在不同层面对主体际性作出了解释,但是,始终还是在精神层面上对主体际性进行的阐释,缺乏对人类整体性生存境况以及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关注,从而脱离了人的本质性的状况。主体际性困境的克服与解决必须科学地置于人类现实的生活中,其建立基础应该是具有社会性、现实性、历史性的现实的人,而不是脱离实践的抽象的人,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中,借助交往实践来得以实现。合理的理论前提和科学的实现手段注定着马克思交往实践视域中的主体际性对马克思主体哲学的自身完善与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一种影响最大、追随支持人数最多、前景最广阔的一种理论。由普特南于20世纪60年代首创。其中机器功能主义不仅拥有更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