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运用全脑覆盖的640层CT脑灌注及动态容积头颈部血管造影技术,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灌注情况做出准确评价,同时对脑组织侧支循环状态进行有效评估,并结合影像学随访结果及临床评分对预后进行预测。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苏州九龙医院6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43例,女22例,年龄39-83岁。入选标准:因麻木、偏瘫、一侧肢体乏力、失语等临床表现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从症状出现至基线影像学检查时间在24小时内。患者完成CTP及头颈部CTA检查后及时进行临床相关治疗。45例患者在基线CTP-CTA检查后3天内进行了磁共振检查(包括磁共振常规成像序列、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30例患者在最初检查后7-14天进行了CTA-CTP复查,40例(CT:26例,MRI:14例)患者在最初检查后14-30天进行了影像学随访。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卒中史、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吸烟史(平均每日10支以上,吸烟史一年以上)。所有患者3个月内电话或门诊随访临床预后结果。对缺血半暗带区、梗死核心区及对应健侧区的相关灌注参数进行测量,包括CBF、CBV、TTP及MTT等,评价脑组织灌注状况,结合临床对预后进行分析,并通过头颈CTA检查明确血管狭窄的部位和程度,评估侧支循环代偿特点。结果:(1)本研究使用全脑灌注CTP结合头颈部CTA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5.24%、100%;(2)CT全脑灌注可以有效显示全脑病变,包括侧脑室以上平面病变、腔隙性缺血灶及幕下病变;(3)梗死区CBF、CBV、TTP、MTT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核心区CBF、CBV、TTP、MTT与半暗带区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暗带区CBF、TTP、MTT及DELAY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示血流呈下降趋势;(4)40例随访患者,最终梗死灶大小与CBV、CBF异常体积具有相关性(r=0.618,r=0.455),而与TTP、MTT及DELAY相关性差;(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范围较大累及多个层面时,CTA发现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阳性率高。侧支循环良好者与侧支循环不良比较,梗死区及半暗带区,CBV、TTP、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侧支循环良好组,梗死灶小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0.001),临床预后较好。结论:(1)梗死区CBF、CBV及MTT均明显降低,TTP明显升高;半暗带区CBF轻度降低,TTP升高,CBV不变或稍升高,CTP能够较直观准确地区分梗死区与半暗带区;(2)CTP检查能够较好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最终脑梗死灶的体积,很好地提示临床预后的结果;(3)全脑灌注结合头颈部CTA检查可清楚显示狭窄或闭塞的动脉及形成的侧支循环,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灌注情况作出准确评价并同时对脑组织侧支循环状态进行有效评估,判断临床预后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