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先知先觉的观念由来已久,它既指一种对世事的预见能力,也指具有卓越智慧并在道德上成为社会楷模的人。中国的巫术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及佛家文化为先知先觉现象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说的繁荣,而小说这种大众化的文艺样式无疑是先知先觉现象的最佳载体和它繁衍、壮大和成熟的肥沃土壤。在明清小说中,姜太公、周文王、诸葛亮、九天玄女等等都是百姓耳熟能详的熠熠生辉的先知先觉形象。而小说中大量的梦兆、异象、谶语等则是显现先知先觉能力的基本手段和方式。本文以明清小说为依托,分别从民俗学、文艺学和哲学视角对先知先觉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从中国本土文化的立场对先知先觉现象进行界定,对目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进行概括和分析,并尽可能排除基督教文化中“先知”概念的干扰。正文部分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以周文王、诸葛亮、九天玄女等为典型,对明清小说中先知先觉形象的精神品质进行了全面分析。第二章对明清小说中作为显现先知先觉能力的几种重要方式如奇梦异兆、民间童谣、谶语、占星术等进行了分类研究。第三章探讨明清小说中先知先觉现象所形成的文化原因与社会经济原因。从文化成因来看,儒、道、释、巫等文化对明清小说中先知先觉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节着力阐明先知先觉现象的文化渊源与意蕴。从社会经济成因来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激发了社会大众对财富、权力、爱情等等的渴望,并引起了他们对获取这些东西的奇妙手段和方式的幻想,而这正是小说中出现大量先知先觉现象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根本原因。第四章对明清小说中的先知先觉现象进行美学价值分析。本章节又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明清小说中先知先觉独特的语言功用,探讨文本语言神秘而模糊的美学特征。第二部分探讨先知先觉现象的叙事功能,主要分析了其对故事整体建构的具体作用。第三部分从接受美学的立场分析了先知先觉现象的特性。第四部分探讨先知先觉现象的生存论意义,主要分析其对整个社会的人格风度的影响和引领作用。认为明清小说中先知先觉现象的普遍存在既体现了当时的写作潮流,也体现了读者期待“神秘”的民族审美心理和期待注入“神秘”的民族的集体生命意识。第五部分论述先知先觉现象的审美价值局限性。最后是结语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