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针灸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试图从临床角度用现代医学的实验手段去发现针灸改善精神分裂症状是否与免疫水平相关。2.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免疫水平的改变,试图证实免疫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随机选取符合排除标准的正常人10例为正常组,采取晨起全血血样,测定CD3,CD4,CD8,IL-2,IL-6水平。将符合实验要求及诊断标准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者30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根据诊断结果及患者症状特征,给予氯氮平,达到治疗量。实验第1周,第4周分别抽取晨起全血血样,测定CD3,CD4,CD8,IL-2,IL-6水平,并对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进行评定。实验组:除应用以上抗精神病药物外,每日针灸一次,并使用电针仪辅助治疗,时间为20分钟,电量以病人能承受的最大电量为度,疗程为4周。实验第1周,第4周分别采取晨起全血血样,测定CD3,CD4,CD8,IL-2,IL-6指标,并对BPRS,SANA,SAPS量表进行评分。
结果:1实验组:本组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血清IL-2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清IL-2水平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血清IL-6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CD4水平低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CD4水平较治疗前有所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IL-6,CD3,CD8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PRS,SAPS,SAN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本组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血清IL-2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清IL-2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血清IL-6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CD4水平低于正常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IL-6,CD3,CD4,CD8水平治疗前后未发现统计学差异,BPRS,SAPS,SANS量表评分均较前下降(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IL-2,IL-6,CD3,CD4,CD8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实验组CD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CD4水平仍低于正常组(P<0.05);CD3,CD8水平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血清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与正常组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与正常组IL-2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间BPRS,SAPS,SANS量表评分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实验组BPRS,SAPS,SANS量表评分减分率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L-2,IL-6水平高于正常人,CD4水平低于正常人;实验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较对照组缓解明显,可以推断出电针合并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症状的缓解作用优于单纯药物组;治疗后实验组CD4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IL-6,IL-2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BPRS,SAPS,SANS量表评分减分率均高于对照组,可以推断出电针在改善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同时可更好的调节与精神分裂症症状相关的细胞免疫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