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一种心血管病急症,因其较高的发病率及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而受到广泛关注。溶栓是AMI的重要治疗方法,已有证据表明溶栓血管再通后有再灌注损伤的存在。血栓调节蛋白(TM)是完整内皮细胞表面的一种跨膜糖蛋白,是细胞膜表面的凝血酶的受体,分为膜外、跨膜和胞浆内三部分。蛋白C(PC)系统在血液中起着重要的抗凝作用,被凝血酶所激活,而TM是PC系统中的重要一员。血中凝血系统激活时,凝血酶原大量被激活,形成活化的凝血酶后可以和内皮细胞表面的受体即TM相结合,使凝血酶激活PC的活性提高1000~20000倍。研究证明只有在完整的细胞膜表面结合的TM才具有较强的活性;而从细胞膜表面脱落的TM与凝血酶结合的作用明显减弱,所以TM一般是在局部抗凝中起重要作用。TM主要分布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内皮细胞表面,因此人们认为TM可以作为内皮细胞损伤的一种生化郑州大学2002硕士毕业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浓度变化及意义标记物以检测内皮细胞损伤的存在。正常情况下,血中TM的浓度很低,只有在内皮细胞受到广泛损伤时,血中TM的浓度才升高,有学者认为其升高的幅度与内皮损伤程度成正比。 本研究动态测定AMI患者溶栓后不同时间血中TM及内皮细胞特异性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h VpVp)的系列变化,旨在观察TM在AMI患者溶栓疗效判断中的价值及其对进一步治疗的指导意义,并探讨TM在内皮细胞损伤及溶栓后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发病 12h内收住 CCU的 A:Nl溶栓治疗患者 29例,其中男20例,女9例,年龄60.3士9.lN2~7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 1979年 WHO关于 AMI的诊断标准,并符合溶栓的适应证,均于入院检查后立即接受重组链激酶什刁K)150万单位静脉滴注溶栓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溶栓前及溶栓后比、Zh、4h、6h、24h、48h、72h血浆TM浓度变化。同时采用兔疫浊度法测定以上各时间点的血清VWF活性。测定20例正常健康人「男14例,女6例,年龄59.l士9.7O1~73)岁」血浆TM浓度及血清VW活性以确定二者的正常值。 结果①AMI患者入院时的血浆114浓度与正常健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0刀5人 根据溶栓治疗的结果将**1溶栓患者分成2组,即溶栓再通组和溶栓未通组。其中溶栓再通组为 19例,再通率为 65.5%*a9),本组思者的血浆TM浓度从溶栓后lh即开始升高,到4h达到峰值,24h恢复正常。溶栓未通组为 10例,其血浆 TM浓度从溶栓后 4h才开始升高, 二 郑州大学2002硕士毕业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思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浓度变化及意义 6~24h达到峰值,到48h恢复正常。②溶栓再通组溶栓后lh血 浆TM浓度较溶栓前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功.05), 其中明显升高者有17例侣9.5%,17/19人而溶栓未通组血浆TM 浓度在溶栓后lh较溶栓前无明显升高O列刀5\③溶栓血管再 通患者心电图上ST段下降主50%的时间是在溶栓后1石h,胸·痛消失或大部缓解的时间是在溶栓后1.sh,二者都明显晚于血 浆 TM浓度发生变化的 lh。④AMI患者入院时血清 VWF活性 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O功刀5),并在6~24h达峰值。溶栓再通 和未通两组血清VW活性变化曲线相似。 结论①TM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冠脉是否再通 的一个较为理想的预测因子,早于心电图和症状缓解对溶栓再 通的判断标准,对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的进一步治疗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②内皮细胞损伤在AMI的发生发展中具 有重要意义。溶栓冠脉再通后存在再灌注,可使损伤进一步加 重,而TM在溶栓成功患者中浓度的明显升高间接证明了在AMI 溶栓再通时有再灌注损伤的存在。@在检测内皮细胞损伤的 2 个生化指标中,AMI时VWF较TM升高更早,但在溶栓再灌注 成功与否的预测中TM作用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