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和番茄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严重威胁马铃薯和番茄的品质及产量。1845-1850年由致病疫霉侵染引发的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曾导致震惊世界的“爱尔兰大饥馑”,至今,晚疫病每年在世界范围造成高达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世界粮食安全。目前,农业生产上对晚疫病的防控主要依赖于施用化学农药,然而严重依赖化学防治易造成病原菌抗药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和番茄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严重威胁马铃薯和番茄的品质及产量。1845-1850年由致病疫霉侵染引发的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曾导致震惊世界的“爱尔兰大饥馑”,至今,晚疫病每年在世界范围造成高达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世界粮食安全。目前,农业生产上对晚疫病的防控主要依赖于施用化学农药,然而严重依赖化学防治易造成病原菌抗药性频发、农药残留等问题,不能长远有效的防控病害。因此,从分子层面深入解析疫霉菌与寄主互作的机制,研究寄主应对致病疫霉侵染的抗性机制,可以为设计晚疫病绿色防控措施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可变剪切(Alternative splicing,AS)是真核生物中调控基因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同一个pre-mRNA通过可变剪切产生不同的成熟mRNA,进而翻译成不同的蛋白质,这是生物体转录本和蛋白质多样性的主要来源之一。SR蛋白(serine/arginine rich proteins)是一类富含精氨酸和丝氨酸的RNA结合蛋白,在RNA剪切复合体的组装和可变剪切的调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对于植物SR蛋白的研究仅限于拟南芥、水稻等模式作物,并且SR蛋白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鲜有报道。本研究以番茄为研究材料,预测并鉴定了编码番茄SR蛋白的基因家族成员,继而探究了 SR蛋白在番茄与致病疫霉菌互作过程中的功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番茄SR蛋白家族编码基因的系统性鉴定。基于Heinz番茄的全基因组数据库以及已鉴定出的水稻和拟南芥SR蛋白,利用Blast等程序共鉴定到16个编码番茄SR蛋白的基因,通过MEGA程序构建了进化树且进行了系统命名,并进一步按照番茄SR蛋白的结构特性和同源性,将鉴定到的16个番茄SR蛋白分为6个亚家族。利用生物信息学对鉴定出的SR蛋白进行分析,从进化树来看番茄SR蛋白与拟南芥和水稻SR蛋白亲缘关系相近;蛋白结构域分析发现SR蛋白结构具有保守性和差异性;蛋白理化性质分析发现所有SR蛋白均为亲水性碱性蛋白;染色体定位分析发现,SR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不均匀,推测番茄SR蛋白的功能具有保守性和差异性;比较不同物种的SR基因数量发现,番茄SR蛋白编码的基因数量与其他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相近,远高于蕨类植物、藻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探究番茄SR蛋白的在植物抗病原菌过程中的功能,预测其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发现,SR基因启动子区富含响应病原的作用元件;转录组测序发现,其中8个SR基因在接种致病疫霉后转录量较高;可变剪切数据分析发现,有14个SR基因在致病疫霉侵染番茄过程中发生可变剪切,以上结果表明番茄SR蛋白在植物抗病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SlSR30和SlRS2Z32是番茄抗疫霉菌的负调控因子。针对在致病疫霉侵染番茄过程中有8个高表达的番茄SR蛋白,本研究利用病毒介导的瞬时基因沉默(VIGS)技术和瞬时基因表达技术对这些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利用VIGS技术沉默番茄内源SlSR30和SlRS2Z32能够显著抑制致病疫霉的侵染,而在烟草中瞬时表达番茄SlSR30和SlRS2Z32能够促进辣椒疫霉和寄生疫霉的侵染,以上结果表明番茄SlSR30和SlRS2Z32是免疫反应的负调控因子。亚细胞定位发现这8个SR蛋白均定位在细胞核中。以上结果说明SlSR30和SlRS2Z32蛋白在致病疫霉侵染番茄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SlSR30和SlRS2Z32参与pre-mRNA的可变剪切。SR蛋白家族是可变剪切重要的辅助因子,参与可变剪切位点的识别。为进一步研究SlSR30和SlRS2Z32参与pre-mRNA的可变剪切功能,利用DNA定点突变SlSR30/SlRS2Z32结合RNA的2个关键氨基酸位点,并在烟草上瞬时表达SlSR30Y46A F48A/SlRS2Z32Y46A F48A突变体,发现突变体均丧失促进辣椒疫霉侵染的功能,说明RNA结合功能是番茄SR蛋白调控免疫的重要机制之一。可变剪切报告系统检测发现SlSR30/SlRS2Z32影响报告基因不同转录本的表达,进一步证明该蛋白参与pre-mRNA的可变剪切。EMSA实验初步证实SlSR30/SlRS2Z32蛋白能够结合RNA探针;酵母双杂筛选出与SlSR30/SlRS2Z32互作的剪切体蛋白,包括SlSR45和SlU1-70K等,提示SlSR30和SlRS2Z32蛋白可能与这些剪切蛋白形成复合体调控pre-mRNA的剪切。以上结果表明SlSR30/SlRS2Z32与其它的剪切蛋白形成复合物,参与pre-mRNA的可变剪切,并且突变其RNA结合的关键位点,影响该蛋白调控植物免疫的功能。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动物产品品质的要求也逐渐上升。在集约化养殖情况下,常在动物日粮中添加一些饲料添加剂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B族维生素是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B2、B6、B12等多种维生素,在机体内彼此协同,共同调节机体的代谢活动,是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早期的研究资料显示,反刍动物瘤胃中的微生物可合成B族维生素,因此在饲养过程中不需要额外添加。但近年来的研究表
随着全球变化与植物群落关系研究的深入,植物功能性状作为连接植物形态、结构与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桥梁,吸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运用基于性状的途径来研究植物对环境的响应及其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调节机制。目前有关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而对于地下部分的根系仍关注较少,并且多局限于物种水平。细根作为植物地下部重要的器官,其功能性状随氮沉降的变化规律能够反映植
微生物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在动物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微生物群落与正常生理功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微生物群落紊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甲壳动物作为无脊椎动物类群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胚胎发育时期为甲壳动物重要的发育时期,然而,关于甲壳动物胚胎发育时期的微生物研究并不充分。本研究以罗氏沼虾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的技术手段,探究了罗氏沼虾胚胎在受精卵(OM1)、卵裂期(OM2)
麦长管蚜是小麦上一种严重的害虫,一般在小麦叶片上利用高度专化的口针刺吸韧皮部汁液。植物韧皮部防卫(phloem-based defence,PBD)反应受MYB转录因子调控,是抵御昆虫侵害和抵抗病原物的一种有效机制。PBD可形成的凝集素蛋白质和胼胝质作为植物对抗蚜虫的物理屏障。植物表面蜡质也是植物对抗外界恶劣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屏障,可以阻碍害虫寄生和影响植食性昆虫对植物的取食。转录因子MYB调控
水稻(Oryza sativaL.)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保证水稻生产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稻飞虱(Rice Planthopper)是水稻生产的头号害虫,其中灰飞虱(Small Brown Planthopper,SBPH),寄主植物范围最广,不仅危害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吸食韧皮部汁液,造成叶片枯黄,甚至整株死亡
猪伪狂犬病(PR)是由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共济失调、呼吸困难等症状的一类高接触性传染病,所有年龄段的猪群均易感,且成年猪多隐性感染,不出现症状,但长期排毒,防治排查困难,是现如今养猪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疫苗预防和猪群净化是防控该病的主要方法。随着人类抗病毒研究的发展,筛选和研制用于免疫失败个体或特殊动物个体的抗P
塞内卡病毒A(Senecavirus A,SVA)是属于小RNA病毒科的单股正链RNA病毒,该病毒于2002年首次发现,并被归类为新的病毒属——塞内卡病毒属。自然感染SVA的母猪发病表现为厌食、短暂的低烧、蹄部及口鼻处有充满水泡液或破裂的水疱,并且SVA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新生仔猪死亡。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也是小RNA病毒科的单股正链RNA病
穆藕初(1876-1943)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棉作专家、棉纺织企业家和农政工作者,倾其毕生心力从事棉业改良事业。不同于纯粹的农学家或企业家,穆藕初凭借多重身份在近代植棉业改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展现出其身份、理念和工作的独特性,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穆藕初倾力从事植棉业改良事业与近代中国棉业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关。十九世纪中期,在洋纱、洋布的大量输入冲击了中国原有的棉货市场,中国传统手工棉纺织业逐渐向
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城市气候条件正日益发生变化,相应的城市植物物候期的变化愈发的明显。目前对于城市植物物候期变化的研究相对集中于乔灌木,鲜有对于草本植物的物候期观察研究,加之目前城市自生草本植被是近年来城市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对于城市自生植物群落物候期的特点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在植物生态实践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本研究以南京市城东地区(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
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为代表的稗属杂草(Echinochloa spp.),是水稻田发生危害最为严重的杂草,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五氟磺草胺是近几年防除稻田稗属杂草最重要的除草剂,因其作用靶标单一且连续多年使用,导致稗对五氟磺草胺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抗药性。本研究防除对象抗五氟磺草胺稗AXXZ-2种群其ALS基因存在Ala-205-Val氨基酸位点突变,且AXX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