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尤其是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地方政府在“辖区福利”和“政治晋升”的双重激励下,不断寻求更多的资源要素,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竞争作为地方政府竞争的重要手段,在积极引导产业、科技等要素在各地区进行合理调配的同时,也为各地环境污染治理带来一定的压力。税收竞争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创新驱动能力和环境污染水平等。本文基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污染并存的现实背景,综合考量税收竞争对高质量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影响,即税收竞争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理论上,首先界定生态效率的基本概念,提出生态效率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高质量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负荷的对应关系。基于财政分权理论、“中心——外围”模型理论、政府规制理论以及外部性理论等,探讨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影响区域生态效率的内在机理。具体而言:地方政府税收竞争通过影响高质量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负荷,进而影响区域生态效率。在高质量经济发展方面,税收竞争通过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和创新驱动三层面影响高质量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经济增长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创新驱动效应,进而对区域生态效率产生影响。在生态环境负荷方面,税收竞争通过调整地区资本收支状况,影响环境规制水平和环境质量,产生环境污染效应,进而影响区域生态效率。实践中,结合统计数据,选取税收竞争和生态效率衡量指标,完成我国省级地方政府税收竞争与区域生态效率测算。根据测算结果,我国税收竞争整体呈增长趋势,但中间略有波动。分地区来看,北京、上海等地区位优势明显,税收竞争水平较低,而河南、湖南和河北等地税收竞争水平相对较高;我国区域生态效率的综合技术效率值以2012年为拐点,总体呈现出先下降后提升的V型演变格局,且呈现一定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东北部地区的生态效率相对较高,而中部地区生态效率平均值远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省级区域生态效率分解,全国四大区域的现有生产规模距离最优生产规模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运用Moran’s I指数的检验发现,中国各省份生态效率在空间分布上并非完全独立,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效应。借助空间滞后模型,基于2001-2016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的空间面板数据,完成对税收竞争影响区域生态效率的实证检验。主要结论有二:一是核心解释变量税收竞争与区域生态效率水平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这表明税收竞争往往会演变为“逐底竞争”,不利于生态效率水平的提升;二是经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创新驱动能力和环境污染水平,均显著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表明税收竞争会通过经济增长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创新驱动效应和环境污染效应影响区域生态效率水平。为此,应进一步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健全环保税体系,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减少对税收竞争策略的依赖,并加强地区间环保部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