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比较优势认为,一国选择进口贸易是由于该国生产不具备比较优势,对该理论进行拓展可知,东道国选择FDI也因FDI相对于本国投资而言更具比较优势。市场导向型FDI可以减轻由东道国比较劣势导致的供需失衡,因而可看作是一种间接形式的进口。开放视角下,当一国国内生产具有比较劣势时,可选择市场导向型FDI或进口来弥补供需偏差。而在该过程中,新技术也随之引进并作用于该国全要素生产率。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的核心指标。因此,考察市场导向型FDI与进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化影响,对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就国内外FDI与进口贸易的相关关系及二者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进行归纳梳理,形成市场导向型FDI和进口贸易影响一国或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逻辑。其次,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仅考虑劳动、资本等有形要素的作用,未能将环境因素纳入模型之中,可能对经济绩效的评价造成扭曲。本文利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及分解环境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描述了全要素生产率及其细分指标在我国1998-2014年的变化趋势及地区分布差异,发现近年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东中部地区增长速度较快,且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再次,选取中国1998-2014年30个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OLS)、两阶段最小二乘(2SLS)以及广义矩估计(GMM)等方法对市场导向型FDI和进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化影响进行实证回归。结果表明,在逐步克服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及内生性等问题后,市场导向型FDI与进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促进作用,但后者的影响程度更大。空间杜宾模型(SDM)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的稳健性。最后,本文考察了市场导向型FDI及进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异质性特征,发现市场导向型FDI和进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性,且进口贸易在税收水平消减、贸易自由化程度加深以及国内需求增加三种情形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均好于市场导向型FDI。此外,当全要素生产率较高时,市场导向型FDI和进口贸易均对其产生促进作用,但相比进口贸易,市场导向型FDI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所需的“门槛”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