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革命前上升1.3摄氏度,紧逼《巴黎协定》设定的温控目标,中国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严重,气候出现明显异常。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增加,贸易开放与碳排放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果将碳成本考虑在内,中国出口的低成本优势会不断的弱化甚至消失,贸易开放与碳减排之间的矛盾冲突将会进一步加剧。过去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给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添了很大阻力,在当前的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如何处理好贸易发展与低碳转型的关系,发展以“低碳经济”为焦点的绿色贸易,实现贸易与碳排放和谐发展,意义极其重大。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低度消耗资源体系,采取节能技术尽可能少地利用资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低碳商品的生产,缓解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矛盾。基于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区的数据,本文估算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利用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变动分为人均GDP变动、产业结构变动、技术水平变动引起的碳排放;并建立以扩展的STIRPAT模型为基础的数据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贸易开放的碳排放效应进行测度和分析。笔者认为碳减排不是一下就能实现的,是一个长期的控制约束过程;贸易固然不能从根本上增加碳排放,但确实提高了全球的碳排放水平;对外贸易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发展;FDI流入会通过溢出效应提升生产效率,带动经济增长;贸易开放会加速提升本国技术水平,提高要素生产效率;贸易自由化能通过加快投入产出结构的优化调整降低碳排放。就不同区域而言,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贸易的持续性发展,协调贸易开放与碳排放之间的矛盾冲突,早日实现已经承诺的碳减排目标,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笔者提出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低碳生活理念;促进“低碳”技术发展;增强环境规制的建设,完善环境保护监管制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