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的科学,其实践的载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在这运动的过程中无疑会牵涉到诸多国家、遇到不同的时代环境、涉及到广大民众的参与,与此同时伴随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中国,因此民族化解读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地域性和阶段性的过程,其目标方位是实现中国民族化,其实现的路径是要遵循演进的规律,在深化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融合中华儒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时代化解读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当代的国内外环境及形势相匹配、互融合的过程,其目标方位是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解读,以便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可以通过完善基础理论、发挥比较优势和缩小贫富差距等方式来实现其理论和实践目标;大众化解读的是马克思主义所宣扬的价值尺度、文化形态和信仰信条被社会民众普遍接受的过程,其目标是实现社会化,在现阶段就是让广大社会民众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可以通过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思路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来实现其目标预设。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通常需要具备三个要素:空间、时间和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践三要素中的空间要素、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时间要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主体要素,马克思主义“三化”可以说是从不同的实践维度、展开层次和涉及的领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解读,并且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三个实践要素缺一不可,因此呈现出并列的关系,但又有自身确切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的伟大实践开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得到深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得到成功的诠释,这体现出三者之间的递进关系;在实践的具体过程中每一“化”都有自己的三个基本要素,同时每一“化”都涉及其它的“两化”,呈现为“一主两辅”的辩证关系,这体现出了三者之间的融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