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海余流动力机制研究 ——以厦门湾为研究案例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Kil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浅海余流是研究海域内的水体交换、热量交换和盐度、营养盐、和污染物等其它重要物质迁移和输运的关键变量。浅海余流受水深、岸线、海底摩擦、风场、河流、潮汐、海水密度以及外海环流等诸多要素影响。其中风场、河流、潮汐、海水密度和外海环流是主要驱动要素,评估这些驱动要素对浅海余流分布的影响是浅海余流动力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余流惯性和底摩擦是余流动力机制涉及的两个主要非线性过程,也是余流研究的难点。余流研究的另一难点是,海面倾斜既可能是其它驱动力的代表,比如河流和降雨导致的海面倾斜,也可能是对其它驱动要素的被动抵消,比如海水在迎风海岸堆积导致的海面倾斜,常常是二者的混合体。因此余流动力机制研究一直缺乏有效的定量方法来表征各驱动要素对余流分布的影响。本文回顾前人的研究发现,以往的余流研究对这些问题的处理过于简单。比如假设余流惯性项可以忽略,虽然这种假设在余流空间分辨率较低时是可能成立的,但缺乏理论支持。又比如,余流底摩擦应力直接采用潮流模型的底摩擦应力线性化方案,缺乏详细推导。首先,基于强潮流假设(潮流流速远大于余流流速)本文提出了新的余流底摩擦应力线性化方案,比传统方案更加准确有效。然后,在忽略水平湍流扩散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余流非线性动力解。最后,基于Helmholtz-Hodge自然分解法,把各驱动应力分别分解为有旋驱动应力和无旋驱动应力。有旋驱动应力对应的余流动力解可以用于表征各驱动要素对余流分布的影响。总无旋应力对应的余流动力解可以用于表征开边界条件对余流分布的影响。本文设计了一系列潮致余流的敏感实验。利用参考实验数值模拟结果计算了余流底摩擦的线性化参数,并将本文提出的余流底摩擦线性化方案和传统方案作了比较;还分析了开边界条件、余流非线性和湍流扩散系数对余流线性动力解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新的底摩擦线性化方案比传统方案更加准确;如果开边界条件真实,余流线性动力解与参考实验余流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参考实验的余流非线性对其线性动力解的影响很小;水平扩散系数的取值对参考实验的余流动力解的影响很显著;敏感实验结果比较显示,水深、底摩擦系数、科氏力常数和水平湍流扩散系数等水动力参数对余流的影响都很大。这就意味着在观测数据不足的情况下,可靠的海流数值模型产品是分析浅海余流动力机制的基本前提。本文以厦门湾为研究案例。因为厦门湾的水动力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如分布复杂的水深、曲折多变的岸线、海底摩擦、季风、九龙江径流、潮汐、海水密度以及台湾海峡沿岸流等等。要建立可靠的厦门湾海流数值模型,需要可靠的开边界条件。本文详细介绍了台湾海峡业务化模型(TFOR)的配置和业务化运行,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TFOR模式模拟的台湾海峡温、盐和流速能够反映该海区的诸多重要物理过程,与相应的观测结果也比较接近。该模式能够为模拟厦门湾海流提供较为可靠的开边界信息。本文第五章介绍了高分辨率厦门湾海流模型的配置与验证,并分析了夏季和冬季厦门湾环流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厦门湾余流相对涡度分布很不均匀,许多海区的余流相对涡度强度与底摩擦线性化系数和科氏力参数相当,甚至更强。因此余流非线性是不可忽略的。只能采用余流非线性动力解去定量评估各个驱动因素对厦门湾余流的贡献。首先,根据厦门湾夏季环流模拟结果,验证了余流非线性动力解的可靠性。然后,基于Helmholtz-Hodge自然分解法将厦门湾环流各驱动应力的有旋无散分量分解出来并求解出与它们相对应的余流非线性动力解,即潜在余流。最后将厦门湾环流扣去各个潜在余流之后即可得到边界流对厦门湾环流的影响,也是水位梯度以及各个应力有旋无散分量和调和分量对厦门湾环流的调整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风致余流对厦门湾环流的贡献比较小,但冬季的贡献要比夏季大;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潮致余流都是厦门湾余流的主要贡献者;夏季的斜压余流要比冬季强得多,斜压余流基本都是朝着九龙江运动。最后本文将厦门湾边界流和斜压余流都视为台湾海峡环流和九龙江径流对厦门湾环流的影响。
其他文献
非晶合金因具有传统合金无法比拟的高强度、高硬度、良好的耐腐蚀及抗氧化等优异性能,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和室温脆性严重限制了其应用。因此,研究者将提高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和改善其室温塑性作为研究目标。在众多改善非晶合金玻璃形成能力和室温塑性的方法中,微合金化法仍然是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中稀土元素微合金化最受关注。本研究以Zr(Co,Cu)A
雌激素(17β-estradiol,E2)水平的紊乱诱导雌激素靶基因的异常激活是导致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alpha,ERα)阳性乳腺癌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雌激素靶基因的转录激活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尽管表观遗传调控元件超级增强子(super enhancer,SE)在基因转录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在ERα阳性乳腺癌中的超级增强子调控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目前还缺乏系统性认
脑胶质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复杂,手术切除难度极大,术后易复发,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胶质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的研究认为上皮间质转化可能在胶质瘤的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非编码RNA和小RNA在肿瘤调控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被认为对于肿瘤的调控起到重要作用,特定分子在肿瘤的EMT中发挥核心调控作用。本论文旨在阐明LncRNA MIAT是如何在胶质瘤的发生过
视黄醇X受体α(retinoid X receptor,RXRα),是核受体超家族中重要的一员,参与调控人体生长、分化、代谢和调亡等生理功能。RXRα的异常表达和功能与癌症和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使得RXRα成为药物开发的一个重要靶点。本课题组之前报道了 N端截短RXRα即tRXRα广泛存在于许多肿瘤细胞和炎症细胞中。在TNFα存在下,tRXRα与PI3K调节亚基p85α相互作用,激活AKT,促进
大黄鱼(Larirnichthys crocea)是我国养殖产量最高的海水鱼类,其金黄的体色是决定其市场价值的重要特征之一。大黄鱼体色白天呈现银白色,而夜晚呈现金黄色。本研究初步阐明了大黄鱼体色变化的机制:活体大黄鱼白天呈银白色是由于黄色素细胞色素颗粒聚集,而夜晚呈金黄色是由于黄色素细胞色素颗粒扩散,活体大黄鱼的载黑素细胞无论白天或夜晚其色素颗粒都是扩散的。大黄鱼体色的变化与光照相关,全光谱光照(
鱼类是目前数量最多且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脊椎动物类群。为了适应复杂的水生环境并产生更多的后代,鱼类的繁殖策略也十分多样且复杂,几乎囊括了脊椎动物中所有已知的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方式。该特性使鱼类成为了研究性别决定和性别调控机制的良好材料。与高等脊椎动物均为雌雄异体不同,在鱼类中除了雌雄异体外还广泛存在着天然形成的、具有繁殖能力的雌雄同体种类。但是目前关于鱼类性别调控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几种雌雄异体的模式鱼
介绍了无人艇及无人艇作战的一般概念。分析了无人艇及其集群作战在人员伤亡、作战效果、军事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对美国、以色列等西方国家主要装备型号的战技术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航路规划与自动驾驶、数据融合、智能打击等几个主要技术领域,阐述了智能化升级改造的方向,并从未来海战制海权争夺的角度,对无人艇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是机体抵抗外部病原入侵的关键,但是固有免疫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且无特异性,而适应性免疫具有显著的特异性和相对更长的免疫持续时间。由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上述特征,对机体进行疫苗接种可以达到预防相关病原体的作用。但是对于具有高度突变性的病原体,只要其关键表位出现了改变,就会导致适应性免疫产生的抗体失去中和能力,造成“脱靶”,从而使得这些高突变病毒的疫苗接种变得效率相对低下。这
扬子三角洲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为了应对大规模围填海的需求以及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风暴等威胁,该区域修建大量硬基质海堤,这些硬基质海堤改变了原本的底质条件和景观结构,为岩相潮间带生物提供了可以附着和栖息的环境。在全球变暖等多重因子的推动下,硬基质海堤可能会成为岩相潮间带生物分布区向北扩张的“跳板”,进而改变原有的岩相潮间带生物地理格局。为了阐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环境变
Shp2(人基因名ptpn11)是一种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广泛表达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在多种生长因子介导的细胞质信号通路中作为重要的调控蛋白从而参与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免疫应答以及细胞代谢等生理过程。临床研究证明人类生殖细胞的PTPN11基因突变会导致努南综合征(Noonan syndrom)和豹综合征(LEOPARD syndrom)等相关疾病,患有这些疾病的男性患者大多表现为性腺发育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