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拔除兔上下切牙建立即刻种植动物模型,然后分别将纳米羟基磷灰石和载唑来膦酸纳米羟基磷灰石植入拔牙窝,并立刻植入钛螺纹钉,对比观察检测拔牙窝内植入的钛螺纹钉的骨结合情况,探讨局部应用唑来膦酸在种植体骨结合中的作用。为临床提高即刻种植下种植体稳定性,提供实验参考。方法:1分组: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9只,雄性,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A)6只,对照组(B)3只。实验组与对照组再根据处死不同的处死时间(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分别随机分为3组,分别命名为A1组、A2组、A3组和B1组、B2组、B3组,实验组中,将载唑来膦酸纳米羟基磷灰石植入拔牙窝内,同时即刻旋入钛螺纹钉;对照组则将空载纳米羟基磷灰石植入拔牙窝内,同时即刻旋入钛螺纹钉。2纳米羟基磷灰石载唑来膦酸的制备:将10g纳米羟基磷灰石浸泡于5ml唑来膦酸0.2mg/ml中24h,干燥,备用。3动物模型的制备:局麻下,用打磨机磨除实验动物左右上下颌中切牙牙冠,磨至牙冠长度的1/2处,而后第7天、14天、21天各磨除一次,共4次。第28天全麻下,牙龈分离器分离牙龈,晃松牙齿后,用持针器颊舌向夹持向上(下)内旋转拔除切牙。4干预:完整拔除切牙后,实验组于拔牙窝内填入载唑来膦酸纳米羟基磷灰石,同期将Φ2.0mm×10.0mm钛螺纹钉旋入拔牙窝;对照组于拔牙窝内填入纳米羟基磷灰石,同期旋入Φ2.0mm×10.0mm钛螺纹,逐层缝合后,术后常规饮食。5观察结果:采用空气栓塞法于术后4、8、12周,分别处死A1、B1,A2、B2,A3、B3各组实验动物。以兔口角为基准线,双侧沿其切开,分离出上颌骨及下颌骨,去除其附着组织。通过离体标本大体观察拔牙处种植体周围骨质愈合情况;生物力学实验,扭矩实验检测钛螺纹钉-骨界面的结合强度,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织学观察,将各标本固定、脱钙、HE染色后,采集图像,通过多功能真彩色细胞图像分析管理系统分析4周时成骨细胞指数。结果:1一般情况显示:术后所有实验动物均无死亡,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无感染、坏死等情况。2离体标本大体观察结果:各时期实验组及对照组中所植入的钛螺纹钉未发现出现松动脱落现象。3扭矩力学实验测试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螺纹钉扭矩峰值平均值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均在12周时达到最大。术后4周,实验组螺纹钉扭矩峰值平均值与对照组螺纹钉扭矩峰值平均对比,P=0.023,有统计学意义;术后8周,实验组螺纹钉扭矩峰值平均值与对照组螺纹钉扭矩峰值平均值对比,P=0.033,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周,实验组螺纹钉扭矩峰值平均值与对照组扭矩峰值平均值对比,P=0.027,有统计学意义。4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实验组螺纹钉螺纹处牙槽骨内可见成骨细胞及粉红色骨样基质,对照组螺纹钉螺纹处处牙槽骨内成骨细胞较少。术后8周,实验组螺纹钉螺纹处牙槽骨可见大量成熟骨细胞,少量新生骨组织,对照组螺纹钉螺纹处成熟骨细胞较少、几乎不可见新生骨组织。术后12周,实验组螺纹钉螺纹处牙槽骨可见成熟骨细胞排列密集,有规则,对照组螺纹钉螺纹处牙槽骨成熟骨细胞明显增加,但排列仍欠规则。5成骨细胞指数:术后4周,实验组成骨细胞指数与对照组比较,P=0.028,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应用唑来膦酸可以抑制即刻种植下种植体周围骨吸收,增加了种植体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