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20,322亿元,自2012年第一季度起已经连续26个季度上升,与此同时,2017年底中国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1.74%,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上升。不良贷款资产的出现和累积,一方面导致中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上升,利润水平下降,不利于中国金融系统稳定;另一方面影响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制约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合理高效地解决不良贷款资产余额较大、不良贷款率较高的问题,无论是对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还是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健康与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减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的创新性金融工具,它一方面能够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优化其资产负债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化解金融系统风险,另一方面能够实现投资和储蓄之间的转换,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是如果在没有合理地把控不良贷款资产证券的信用风险的前提下大规模盲目推行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反而会事与愿违。本文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国际上通用的几种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适用性对比,最终选取修正的KMV模型来对中国2016年重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以来所有的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风险进行度量与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整体来讲中国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信用风险较低;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发行的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风险并无明显差异;对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而言,发行规模与资产池入池资产规模之比越小,该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风险越小;相对以其他债权为基础资产的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以不良信用卡债权和不良个人住房贷款债权为基础资产的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风险较低。最后本文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给出中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过程中防控信用风险的建议:商业银行在发行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时,应该选择合理的发行规模从而将违约概率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优先选择以不良信用卡债权和不良个人住房贷款债权作为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在防控风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
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减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的创新性金融工具,它一方面能够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优化其资产负债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化解金融系统风险,另一方面能够实现投资和储蓄之间的转换,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是如果在没有合理地把控不良贷款资产证券的信用风险的前提下大规模盲目推行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反而会事与愿违。本文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国际上通用的几种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适用性对比,最终选取修正的KMV模型来对中国2016年重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以来所有的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风险进行度量与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整体来讲中国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信用风险较低;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发行的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风险并无明显差异;对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而言,发行规模与资产池入池资产规模之比越小,该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风险越小;相对以其他债权为基础资产的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以不良信用卡债权和不良个人住房贷款债权为基础资产的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风险较低。最后本文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给出中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过程中防控信用风险的建议:商业银行在发行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时,应该选择合理的发行规模从而将违约概率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优先选择以不良信用卡债权和不良个人住房贷款债权作为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在防控风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