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豫北L村通婚圈的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ba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婚姻家庭问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历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主要对与婚姻家庭相关的通婚圈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依托社会资本理论进行。通婚圈是人们通过婚姻关系的缔结而形成的社会圈子,在人情关系浓厚的中国,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通婚圈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人们一种重要的关系网络。本研究选取了一个村庄进行有关通婚圈的研究,以村庄中的家庭为主要分析单位,选取了六个分别代表不同社会资本状况的典型家庭,通过对他们的通婚圈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社会资本状况的家庭的通婚圈的相似与相异之处,并对形成这些相似与不同之处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社会资本在家庭通婚圈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形成的通婚圈反过来对家庭社会资本和村庄整体的社会资本状况产生的影响。   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典型样本和相关村民的访谈收集研究资料。与以往对通婚圈的研究相比,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是社会资本理论视角的运用。以往对通婚圈的研究主要侧重用调查资料去支撑研究的取向与观点,普遍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本研究运用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对L村的通婚圈进行了分析,虽然分析比较粗浅,但也给人们理解通婚圈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在对通婚圈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的后半部分通过对村庄社会资本扩大与内卷两种趋势的分析,提出要协调好村庄社会资本团结与动员之间的平衡的观点,这对当今变化剧烈的农村社会动员和维持村庄的社会资本,调动村庄社会资本发展农村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城市化是当前中国社会变迁的主题,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型群体的出现--失地农民。目前中国学术界对失地农民的研究成果颇多,但主要关注的是失地农民出现的原因、权利损失与利益补
由于历史、地域及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中东部地区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不可否认,在西部大开发及其相关政策提出的十多年来,西北地区的经济
社会公益组织是指以公益事业为目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向社会上不特定的社会群体提供服务,并使其受益的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和志愿性的社会组织。作为社会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工作的重点,集体经济的发展更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
中国“宗族”问题是一个高度地方性的问题,又是一个具有全球性和现代性视野的问题,通过对中国“宗族”问题研究的中外比较分析,可以透视海外汉学和中国本土农村研究的关系。
自建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贫困农民尤其是新生代贫困农民获得了许多脱贫与发展的权利、机会,有些贫困农民实现了脱贫,有些却仍然延续着贫困的代际传递。本文将权利、机会操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