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diffuse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简称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tissue disease, CTD),是风湿性疾病中的一大类疾病,属于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包括十余种疾病,而以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红斑狼疮,多肌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等最为常见。近年来报道CTD患者死亡的原因已经有从原发疾病转变为并发症的趋势。患者在长期慢性病程中可合并多种并发症,如心脏、肺脏、肾、皮肤、眼、神经系统等。而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的发生占所有CTD患者的15%,根据临床观察显示CTD-ILD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症状隐匿、不特异,且过去对该疾病认识不够,常常到疾病的不可逆期才能被确诊。因此对于该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是目前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CTD中常发生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类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RA患者死亡原因分析发现,肺部受累竟高达10%~20%,而肺间质病变是最为常见的,严重影响RA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循环纤维细胞(circulating fibrocyte,CF)是一类来源于骨髓的前体细胞,一种新发现的白细胞亚型。近来关于R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患者病灶内的成纤维细胞,它在关节和关节外病变中都有着重要作用。而循环纤维细胞作为成纤维细胞的一大来源,是目前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一个新的关注点。研究发现,组织损伤时,迁移至损伤区的循环纤维细胞特异地分化为功能活跃的成纤维细胞或肌成纤维细胞从而参与组织损伤修复生理和病理过程。此外,慢性炎症疾病中增加的循环纤维细胞分泌多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介导循环纤维细胞分化,趋化和聚集,从而加剧疾病的进展。本课题首先收集分析CTD-ILD临床资料,进而以RA-ILD患者为切入点检测循环纤维细胞水平,最后在本实验室既往建立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间质病变模型基础上联合胶原诱导关节炎模型,进一步观察循环纤维细胞的消长水平,讨论循环纤维细胞在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病理过程的作用。方法:1.分析CTD-ILD临床特点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西京医院临床免疫科住院确诊的CTD-ILD临床资料。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原发干燥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红斑狼疮、混合结缔组织病。收录有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及胸部HRCT等资料。依据临床症状和HRCT表现分为临床前期、急性加重期、慢性缓解期,分析CTD-ILD各期的临床特点。2.观察RA-ILD患者外周血循环纤维细胞水平选取西京医院临床免疫科2013年2月至2013年11月期间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诊断明确的RA合并和不合并间质性肺病患者。收集年龄、性别、病程、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和HRCT等临床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患者循环纤维细胞水平,结合临床资料做相关性分析。3.建立胶原诱导关节炎联合博来霉素诱导肺间质病变动物模型在胶原诱导关节炎动物模型基础上联合博来霉素诱导间质性肺病动物模型,分别于第2、7、14、21、28天分批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对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进行病理评分;同时对肺组织做羟脯氨酸测定。根据各方面的实验数据观察CIA联合BLM动物模型的发病及进展情况。4.观察循环纤维细胞在联合模型中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不同时期小鼠的外周血循环纤维细胞的消长情况,并通过组间对比,探索循环纤维细胞是否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肺组织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探索肺中增殖的肌成纤维细胞是否与增长的循环纤维细胞有关;并分析肺组织炎症和纤维化评分与循环纤维细胞的关系。结果:1. CTD-ILD各期临床特点收录的619例间质性肺病患者中以RA-ILD比例最多,126例男性,493例女性,男女比例为1:3.2。血清学检查(RF、IgG和IgM)、肺功能(TLC%、DLco%和FVC%)等指标上均有差异(P<0.05),提示以HRCT、肺功能检查、血清学检查相结合的诊断策略,不仅能尽早发现临床前期患者,也能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可为分期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2. RA-ILD急性加重期患者外周血中循环纤维细胞明显增加选取的48例RA患者外周血循环纤维细胞的比例均较健康对照组高,尤其RA-ILD急性加重期患者较RA-ILD缓解期患者明显增加,急性加重期增长的循环纤维细胞与CRP、DAS28及DLco%指标相关,研究提示外周血循环纤维细胞很有可能参与RA-ILD急性发作。3.成功建立胶原诱导关节炎联合博来霉素诱导肺间质病变动物模型两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均呈现为肺泡炎至纤维化的动态改变,BLM组在滴药后第7~14天炎性病变最明显,第21、28天病变趋于好转;CIA联合BLM组在第14天开始出现肺泡结构明显破坏伴有胶原沉积,病变逐渐加重至第28天达最高峰;较之BLM组,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在第14天后CIA联合BLM组明显增加。提示成功建立胶原诱导关节炎联合博来霉素诱导肺间质病变动物模型。4. CIA联合BLM模型中循环纤维细胞明显增高流式结果显示BLM组小鼠在气管滴药后,外周血循环纤维细胞较正常鼠增高,且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第7天达最高峰。而CIA联合BLM模型外周血中该群细胞比例明显增高,于模型诱导第14天达到高峰,且在第14、21、28天该群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同期BLM组模型(P<0.05);两组模型肺组织免疫组化对比,患病较重的CIA联合BLM组模型小鼠肺部病变组织中肌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多,数目显著高于BLM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循环纤维细胞的水平与肺组织的炎症程度和纤维化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847、0.826、0.735,P <0.01)。结论:本课题首先分析近3年CTD-ILD临床资料发现,以HRCT,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血清学检查相结合的诊断策略,既能尽早发现临床前期患者,也能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做到分期治疗。其次,在急性加重期RA-ILD患者外周血中发现明显增加的循环纤维细胞。最后,新建立的CIA联合BLM模型呈现出慢性炎症反应进行性肺纤维化持续加重的发病过程,且外周血中增加的循环纤维细胞的与肺组织的炎症评分和纤维化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研究,初步检测循环纤维细胞的表达水平,拟讨论其在RA-ILD疾病发生和进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