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深入剖析思茅盆地东南缘与哀牢山构造带过渡地带的区域地质背景、地层的沉积环境沉积相、沉积物源示踪、岩浆岩—构造演化、构造形迹及变形特征、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的基础之上,论述了思茅盆地与哀牢山造山带的耦合过程及其地质演化,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及科研进展,为进一步研究三江地区哀牢山造山带、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过程、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及成矿规律的总结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研究区各地层单元中岩性及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基本层序的野外研究及室内放射虫硅质岩、泥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形成环境的判别,分析了各岩石地层单元可能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对可能的原型盆地进行了恢复。认为水箐组(S1s)、漫波组(S2-4m)为台盆相;倮红组(D1l)的下部和上部属于台盆相、中部属台地相;大中寨组(D1d)属浅海陆棚相、龙别组(D1lb)属闭塞海湾相;下密地组(C2P1x)为滨海沼泽相;仙人洞组(P1x)属开阔台地相;大黑山区的坝溜组(P2-3b)为浊流相沉积,伴生的硅质岩主要形成于大陆边缘;大风丫口一带的属后盆地沉积或广海沉积;羊八寨组(P3y)为滨海沼泽相;三合洞组(T3s)为台地相;挖鲁八组(T3wl)三角洲前缘亚相;麦初菁组(T3 m)属三角洲平原亚相;侏罗系漾江组(J1y)、花开佐组(J2h)和坝注路组(J3b)以湖泊相沉积为主夹有河流相沉积;景星组(K1j)与南星组均为河流沉积。 通过对测区不同部位歪古村组(T3w)的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和空间展布特征、碎屑岩物源的综合分析,确定出歪古村组(T3w)沉积时期为前陆盆地发育时期,盆地内主要为三角洲相、砾质—砂质辫状平原扇和河流平原沉积。盆地内的物源主要来自于东部造山带内的变质岩和火山岛弧。 采用LA-ICP-MS测年技术对关键地层(水箐组(S1s)、羊八寨组(P3y)、歪古村组(T3w)和麦初箐组(T3m))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分析,较精确地确定了不同时期盆地物源所来自的地层层位和相邻造山带隆升的揭顶史,发现在二叠纪和晚三叠世时期存在明显的物源转换,它们是对金沙江—哀牢山洋壳向西俯冲和陆陆碰撞的沉积响应;恢复出了两个消失的火山弧,它们分别是早二叠世火山弧和早—中三叠世火山弧。 从羊八寨组(P3y)砂岩中发现大量时代为281Ma~298Ma来自于岩浆岩源区的碎屑锆石、地表露头见有时代为260Ma~266Ma的具有岛弧性质的酸性和基性岩浆岩,结合沉积相的研究,表明洋壳向西的俯冲从早二叠世晚期就已开始。金沙江—哀牢山洋在晚二叠世(260~266Ma)期间就已开始发生俯冲碰撞,造山型酸性岩浆活动时期主要为华力西期(晚二叠世),沿俯冲碰撞带的前缘或后缘形成一个火山弧带,坝溜组(P2-3b)浊积扇中大量出现的花岗岩砾石也证实该火山弧的存在和碰撞在中二叠世坝溜组(P2-3b)沉积以前就已发生。陆内裂谷型基性岩浆活动时间为喜山期(古近纪)。 依据区内岩体出露形态、岩石化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其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了初步判别:华力西期酸性岩浆主要形成于碰撞期陆弧(广丰组合)、碰撞期后陆内(作播组合、牛孔组合)环境;而喜山期基性岩浆则形成于陆内拉张环境。 对研究区大地构造属性及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厘定:认为研究区属于哀牢山与思茅盆地过渡带,是盆—山耦合的典型地段。哀牢山造山带具复合造山带特征,海西期为俯冲—碰撞造山,印支—喜马拉雅期为逆冲推覆、走滑及伸展造山。印支期—喜马拉雅期的逆冲推覆时期为研究区构造格局的定型时期。哀牢山推覆构造带由西向东可分为前陆盆地变形带、前陆冲断构造带、前缘冲断带、中央冲断带及后缘挤压拉张带。研究区位处前陆冲断带,可划分为七个逆冲断片。上冲断层及逆冲断片总体向NE倾斜,倾角较陡,构成叠瓦状构造。 通过盆地内沉积对构造的响应关系和大地构造背景研究,确定了研究区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的性质,建立了盆山耦合关系,将研究区地质演化历史划分为四个演化阶段:①伸展裂谷(S-D1)—金沙江—哀牢山洋盆形成阶段(C-P11);②主碰撞俯冲消减(P12-P3)—弧后盆地耦合(T1-T2)阶段;③后碰撞挤压—前陆盆地形成(T3-K2)阶段;④陆内冲断隆升改造、逆冲推覆(64Ma-22.5Ma)、走滑和高原形成(4.8-5Ma)阶段(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