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质粒人两歧双歧杆菌的分离、质粒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yn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是人和动物肠道内的主要生理菌之一,由于它具有抑制有害菌、免疫赋活、抑癌和营养等多种生物学功效,双歧杆菌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和保健品生产,对它的研究早已成为微生态学界和食品学界的热点,但是现有的生产菌株携带天然质粒的情况却很少见。因此,对生产菌株进行基因水平的改造显得力不从心。如果能够分离到携带天然质粒的双歧杆菌株,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它进行基因工程改造,使双歧杆菌制品增加新的抗感染、抗肿瘤功能,或将它改造成基因治疗的给药系统等,将使双歧杆菌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 本研究从健康男性青年粪便中分离到一株携带天然质粒的人两歧双歧杆菌株,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 第一部分 携带天然质粒的双歧杆菌种株分离和鉴定, 1. 在 MRS 和 BLb 培养基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进展和实验室条件,研制出了对双歧杆菌有较强选择性的培养基,命名为 ESB(enhanced selective medium for Bifidobacteria)。 2. 用改良的ESB培养基从健康男青年新鲜粪便中分离到一株携带天然质粒(命名为 pBIF10)的人源双歧杆菌,实验室编号 B200304。在 1.0%琼脂糖凝胶上,测得该质粒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10kb。通过对该菌株的形态学观察、糖发酵试验和 16S rDNA 序列分析,证明该菌株为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HPLC 法测得其 G+C mol%为 55.6。 3. 对该菌株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1513984),目前该菌株保存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菌株编号 CCTCC M203049。
其他文献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已入药2000多年,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是中医常用中草药之一。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从黄花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为提取青
为研究温度与水体营养条件对淡水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进行室内模拟实验,设立了15℃、25℃和35℃三种温度处理和添加营养盐、未添加营养盐两种营养处理,总计6个处理组,每个处
以高聚物共混体系界面上的扩散现象为理论基础,采用聚合物共混及层叠剥离的方法来实现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实验采用聚丙烯(PP)、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高抗冲聚苯乙烯(HIP
<正>如何提高产品设计的艺术性?可能有些设计师会想到去借鉴艺术作品,从一些著名的画作中抽取某些装饰图案元素或是得到色彩搭配的灵感。在激光印刷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在人
本文主要介绍了运用Biolog GN、磷脂脂肪酸(PLFA)、核酸分析法进行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的优缺点,综述了施肥、耕作两种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不同施
光学体全息信息存储以其大存储容量,高传输速率与存储密度成为下一代信息存储的首选技术。全息存储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低成本的存储材料与小型化的存储系统使得该技术迈向了
目的探讨温肾散风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该院治疗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72例,均给予温肾散风方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34例患者的
通过对此次科索沃危机中计算机网络战的剖析 ,可以看出网络战的安全内涵、所采用的手段及其利用的原理。从维护中国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 ,提出加强信息安全的 5点建议 :( 1 )
采动程度对控制地表移动变形起着关键作用,而地表下沉系数取值的准确性决定了地表移动变形的预计精度。为了探讨厚松散层开采条件下采动程度与下沉系数之间的关系,在分析矿区
目的分析发泡试验阳性的隐源性卒中(C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50例;TOAST分型,118例确定为CS;对此组患者进行TCD发泡试验检查,并详细记录临床、生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