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质环境的影响,对儿童友好的成长环境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发展。但是在以成年人为主导的社会中,儿童作为“受保护”对象,在城市公共事务中难以发声,其空间权益被长期地忽视,高密度的城市建筑、以汽车为主的街道空间都在剥夺儿童户外活动的空间,由此引发的儿童肥胖、自然缺失症、暴力、自闭等问题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作为联合国《儿童友好公约》签约国之一,对儿童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保障儿童合法权益”被列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部分城市也积极比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颁布的《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一个行动框架》,制定了针对儿童的城市战略规划及相应的工作计划。社区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社区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儿童户外活动最频繁的场域。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社区并没提供适合儿童户外活动的空间,这就需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优化以满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多样化的空间需求。本文以满足儿童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儿童心理学、环境行为学以及儿童友好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提出了构建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并总结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儿童友好型社区评价标准。通过参与相关活动、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深圳市宝安区新田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在充分了解该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现状后,从儿童友好的角度对新田社区现有公共空间做出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意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笔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唤起政府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对于儿童这一年龄弱势群体的关注,创造更加适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社区公共空间,并为今后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