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国际经济下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GDP增速有所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大。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维持平稳,但建筑行业需求拉动作用逐步减弱。2015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4%,为2002年来最低增速;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3%,增速创历史新低,市场环境严峻。但是,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几年,房地产行业有望回暖,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回升,加上“一带一路”的地域分布,不仅辐射了六十五个国家,还涉及到国内十八个省份,这些政策层面的支持对建筑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与此同时,随着建筑业的发展,行业内部两极分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国有建筑企业与民营建筑企业两极分化严重。国有建筑企业仍然贡献了行业的大部分产值,并且在建筑资质、工程的专业性、资金的管理上与民营建筑企业相比优势明显。所以商业银行在对建筑行业的信贷投放上更偏好于资质较好,资产规模较大的国有建筑企业。目前,在整体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和客户维护中也逐渐将重心由扩张经营逐步转移至信贷风险的把控中去。综上所述,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识别和管控信贷风险,对于增强商业银行自身信用风险防范能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获利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包含博弈论、信贷配合理论、宏观经济学中关于信息经济学方面的理论,明确了企业与银行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银企之间的博弈,造成了种种风险事项发生的可能,另外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外加受贷款规模限制,银行往往对民营企业惜贷。所以解决信息不对称下的信贷风险的把控关键在于针对信用风险的评定和对贷款的持续监督、控制。其次,本文以民营建筑企业作为典型行业,对其现状做了简要介绍,并指出民营建筑企业在我国市场环境中存在诸多风险与问题。同时,对民营建筑企业的信贷风险具体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分析了民营建筑企业的财务风险与非财务风险,并归纳总结了民营建筑企业信贷风险的来源:就宏观来说,民营建筑企业对于宏观经济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就微观来说,民营建筑企业自身资产规模小、管理制度不完善、关联方互保、自有资金匮乏等风险因素会给民营建筑企业带来相当高的经营性风险。接着,本文根据民营建筑企业的风险识对A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进行了分析,发现了A银行在对民营建筑企业信贷风险全流程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贷前尽职调查不全面,未能按照民营建筑企业的特点去调查分析;贷中审查分析要点不完善,评级体系设计不合理;贷后风险预警及管理方法不合理等问题,从而造成了对于民营建筑企业审批流程长,审批效率低下,授信业务品种单一,甚至出现信贷风险事项暴露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研究A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及建筑行业的先进做法,对A银行在对民营建筑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在信贷风险管理流程上,实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贷前调查环节,根据民营建筑企业的特殊的商业模式和财务特点,着重调查分析一些企业关键性指标;在评审阶段,评级出企业资质,通过相应的建筑企业关键性指标进行测评,给出意向性授信额度及相应风险缓释措施,控制信贷风险;同时,优化审批程序并强化贷后管理,在制度上优化政策并加强信贷产品创新,建立标准化程序等。当前,国内大多数文章研究主要方向和领域主要集中在大型公司和商业银行整体风险制度的研究上,而笔者通过在A银行深入调研,通过对民营建筑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和流程的研究,专门论述了契合民营建筑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但由于本人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不足,文章中会有一些错误及不足,恳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