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电针失眠模型大鼠百会穴和心俞穴来探讨电针干预失眠的部分机制,为电针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的实验依据。 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 n=10),空白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100g,模型组与电针组腹腔注射对氯苯丙胺酸(PCPA)混悬液(45mg PCPA:1ml生理盐水)1ml/100g。电针组于给药完成后第2天,固定,电针百会穴和一侧心俞穴(心俞穴左右侧轮换取穴),每次30min,每天一次,连续治疗5天;模型组固定方法和时间同电针组,但不做电针治疗;空白组不做处理。实验期间常规饲养,观察动物饮食、活动、体重等情况,于末次电针后1小时,处死所有大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脑干单胺类神经递质5-HT的含量。 结果:(1)腹腔注射PCPA可使正常大鼠的睡眠-觉醒节律消失,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HT发生显著变化;(2)在给失眠大鼠连续电针5天后,电针组降低的5-HT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1)电针失眠大鼠百会穴和心俞穴能对抗PCPA诱发的睡眠-觉醒节律的紊乱,并能明显抑制PCPA引起的大鼠的自主活动增高;(2)电针能调节失眠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HT的合成,使之趋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