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是个体学习生涯的开端,小学教育是每个人进行文化知识学习的开始。朱慕菊等人开展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表明,儿童从幼儿园刚刚进入小学面临着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适应困难。幼小衔接是基础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幼小衔接教育最终还必须借助于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的实施来进行。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课程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给儿童身心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进行幼小衔接的研究,即从儿童眼中去了解他们初入小学的一些看法和感受,从儿童的眼中去发现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哪些方面存在着差异,幼小课程如何进行有效的衔接,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通过访谈法、作品分析法发现儿童眼中的小学课程,具体从“我的教室”、“我的课程”、“我的课堂”、“我的时间”和“我的学业”五个方面阐释了述了儿童视角下的小学课程。在此基础上对于影响幼小课程衔接的可控性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从教室环境、课程设置、课程管理、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部分根据对幼小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是教学环境更温馨自主。小学在教育环境应该积极向幼儿园靠拢,例如采用包班制教学、教室环境区域化、课桌安排更方便儿童合作学习等,从而减少学习环境的变化给儿童带来的陌生感,使得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环境体现整体性、连续性。二课程安排更灵活丰富。为了保证儿童处于幼小衔接期的儿童能顺利的、较快的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生活,在衔接期间的课程应该:首先,使学校低年龄段的核心课程安排更灵活。其次,增加非正规课程的安排,让课程更丰富。再次,小学的课程组织体现综合性,可以参考幼儿园主题式课程模式。三是课堂教学更轻松愉快。小学教师应该丰富课堂的教学材料,注意教学的直观性、游戏性和情境性,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让儿童“先动手”,“再动脑”,还应注意游戏的应用;课堂中师生互动中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在开学初适当的减少课堂上的指令,对孩子不要太严厉。四学业评价更多元化。评价不仅仅限于评定学生的等级,首先,树立以儿童的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观。第二,注重评价目标的多样性。其次,要注重评价的过程性。最后,评价形式和方法应该多样化。五国外有效经验的借鉴。发展我国的幼小课程衔接过程中,可以尝试借鉴西方的经验。主要介绍了国外的教师角色的衔接、学习环境的衔接、课程设置方面的衔接、课程内容组织方面的衔接几方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