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月,山东新巨龙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八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工作发现在黄堂向斜中部有一个疑似陷落柱的地质异常体,走向北西,长轴约为296 m,短轴约为148 m,上部断陷至B层铝土层,下部至奥陶系石灰岩。为了进一步确认该陷落柱是否存在及其富水性,以及与含水层的水力联系,2014年9月对疑似陷落柱区域进行了电法勘探工作,通过分析电法断面图和切片图指出该疑似陷落柱西北部电阻率呈低阻异常特征,说明该区域裂隙发育,岩石较破碎,富水性较好;东南部电阻率值相对较高,说明该区域破碎程度相对低或胶结较好,富水性较差。综合电法和地震资料,认为该疑似陷落柱电性特征与反射波特征吻合程度较好,推断该陷落柱可信程度较高。为查明该疑似陷落柱的属性,特别判断该疑似陷落柱的规模、含导水性,评价其对采区巷道掘进和煤层开采的影响,施工了针对该疑似陷落柱的探查孔,主要目的是通过探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性以对疑似陷落柱是否存在及属性进行合理评价。首先,单独从三维地震资料来看,确实有陷落柱的主要特征,但是,从地震资料上难以解释的是煤层反射波基本连续,这与三维地震解释的巨大的“陷落柱”是矛盾的。其次,钻探在煤层地段揭露的煤层厚度和深度正常,甚至于B层铝土也是正常的,钻探的岩心未见杂乱的层理、砾状的填充以至于方解石、铁质的浸润,仅在煤层顶部地层有一些裂隙、破碎带等,属于正常的构造影响或裂隙发育,无陷落柱的痕迹;钻探揭露的地层反过来有力地解释了三维地震、地面电法在该处出现异常的原因是由于浅部地层的破碎。最终,由钻探及地质分析得出,该陷落柱不存在,是地震的一个“低速陷阱”。通过钻孔取芯和主要含水层的抽水试验,结合地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电法勘探,对疑似陷落柱区域进行了综合水文地质特征分析,虽然电法资料确实也在该区显示出沿“疑似陷落柱”部位出现了“垂向低阻条带”,但仔细结合钻探揭露情况分析,该低阻条带是由于煤层以上的浅部地层裂隙、孔隙发育造成的,至于其呈现一个纵深的条带,乃是目前电法探测的“阴影”造成的。最终得出,该区域不受陷落柱突水威胁,沿煤层掘进时,主要受煤层顶底板“3砂水”的威胁。在此基础上,对掘进通过该区域时进行了防水煤柱和超前探查设计,保障了掘进安全地通过了该区域,同时验证了本文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