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BJ市流浪乞讨人员外展救助项目为例

来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wb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古今中外,流浪乞讨现象一直普遍存在,流浪乞讨人员的流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都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和谐的潜在因素。因此,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如何对其进行救助和管理的难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经历了从收容遣送到社会救助的转变,实现了从强制到自愿的变化历程。我国政府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体现在政策、管理和服务三个方面。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政府主导的救助工作仍然存在问题,需要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进行补充完善已经迫在眉睫。  BJ市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是大量的流浪乞讨人员栖息之地。同样的,BJ市也是大量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力量聚集之地。在政府的主导下,社会力量逐渐参与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中,对补充完善政府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因而,以BJ市的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作为个案进行分析,可以很全面、具体地了解社会力量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补充完善作用。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个案研究法、深入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即通过归纳当前国内外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研究成果,对现有的研究理论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同时,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通过对BJ市流浪乞讨人员外展救助项目——“冬日暖心行动”进行参与观察、对项目中接触到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访谈、对作为社会力量的RF社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体现了社会力量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中的创新举措,展示了社会力量的补充完善作用。同时,对社会力量参与救助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其在救助工作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最后,本文立足于社会力量参与救助遇到的问题,提出从制度和社会力量自身发展两方面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建议,并从评估标准、救助的可持续性、协调资源、社会力量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
其他文献
城中村是中国独有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伴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中村因其在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消防安全、规划布局等方面的落后显得与城市化进程极
目前,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中,煤矿企业也会面临需求变缓、产能过剩、市场下行、发展受困等很多问题,严肃认真的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精良、纪律严明、作用
学校预算,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预算执行的效率与效益,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效益.本文以深圳市南山区留仙小学为例,就如何提升预算执行的效率与效益,作了一些思
宋明清时代是我国社会福利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时期,不仅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官办社会保障制度,而且也建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民间福利制度。本文主要归纳和分析这一时期起着承上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