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自人类社会出现后,人类文明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原始文明,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盲目地顺从自然、崇拜、依赖自然,并受自然界的支配。农业文明,当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人类利用自然并尊重自然规律。人类活动并没有过多的受到自然的惩罚。工业文明,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也逐步加深,人类过度追求利益,毫无节制地、掠夺式地开发并消耗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使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对立,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人类深刻的反思。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作为能解决衣食、温饱的第一产业,农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与生存的基础,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建设实践选择的正确与否。生态建设问题应该被作为农村建设一项专门的内容,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断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农村、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重视并深入研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及其走向,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首先,介绍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我国农村生态文明的特点以及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其次,梳理和归纳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挖掘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根本和理论渊源;再次,理论结合实际,通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探究;最后,结合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所面临的现状提出了建议,从而为我国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生态乡村提供科学、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