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IK及尼妥珠单抗联合放射线对食管癌Eca-109细胞株的作用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FL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食管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早中期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及晚期患者,需辅助以化疗。然而化疗副作用大,获益小。DC-CIK是免疫治疗中的研究热点,DC-CIK不仅具有抗原呈递作用也有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作用,在多项临床观察中,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诸多肿瘤中,均体现出与放化疗之间的协同作用。尼妥珠单抗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增强EGFR内吞作用从而减少EGFR表达数量,阻断由EGFR与其介导的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分化并增加放化疗敏感性。靶向药物与免疫治疗的特点是毒副作用小,对正常组织器官的杀伤作用较小,能够提高患者对放射剂量的耐受性,从而更容易达到根治剂量。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及放射治疗相互联合,能够增强晚期肿瘤患者的疗效,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目的:  探讨DC-CIK及尼妥珠单抗联合放射线对食管癌Eca-109细胞株的作用及机制,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1.MTT法检测Eca-109细胞经DC-CIK、尼妥珠单抗及两者联用后的增殖抑制率的改变;  2.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Eca-109细胞经DC-CIK、尼妥珠单抗联合作用后的放射敏感性的改变;  3.流式细胞技术检测Eca-109细胞经DC-CIK、尼妥珠单抗联合作用,并经放射线照射后凋亡率的改变;  4.Western Blot检测Eca-109细胞经DC-CIK、尼妥珠单抗联合应用,及放射线照射后NF-κBp65表达量的改变。  结果:  1.MTT实验结果显示:当尼妥珠单抗药物浓度分为5μg/ml、10μg/ml、20μg/ml、40μg/ml、80μg/ml,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0.82%、50.61%、59.84%、67.09%、70.31%,IC50值为:9.8μg/ml。当DC-CIK细胞浓度按不同效靶比分为:5:1、10:1、20:1、40:1、80:1,增殖抑制率分别是:1.82%、3.98%、9.12%、19.83%、86.72%。出现50%抑制率的效靶比接近于55:1。不同效靶比的DC-CIK联合不同浓度的尼妥珠单抗作用于Eca-109细胞后,抑制率明显比单独作用时升高,在选点的范围下,在尼妥珠单抗浓度10μg/ml联合DC-CIK效靶比40:1时抑制率最高为80.31%。是单独应用DC-CIK的4.05倍,是单独应用尼妥珠单抗的1.58倍。  2.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DC-CIK及尼妥珠单抗联用并经放射线照射后的D0值、Dq值、N值、SF2分别为:3.634、4.204、4.124、1.732(5μg/ml、20:1组)及2.914、3.081、3.730、1.685(10μg/ml、40:1组),均小于单纯照射组的4.383、5.013、4.358、1.812,并且药物浓度与其数值呈反比。在放射敏感性指标上,SER(D0)分别为:1.206、1.504;SER(Dq)分别为:1.192、1.627。  3.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单独照射后的细胞凋亡率在不同照射剂量下(0Gy、2 Gy、4 Gy、6 Gy、8 Gy)分别为:3.57%、11.21%、15.98%、30.58%、41.26%;DC-CIK与尼妥珠单抗经射线照射后的凋亡率(5μg/ml、20:1组)为:8.56%、19.03%、24.95%、39.42%、49.68%;(10μg/ml、40:1组)为:12.14%、21.96%、25.63%、46.18%、53.98%。  4.蛋白免疫印迹法结果示:空白对照组的NF-κBp65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单独照射组,三者联用组的表达量低于两药联用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DC-CIK联合尼妥珠单抗能有效抑制Eca-109细胞的增殖,药物浓度与抑制率呈正比。  2.Eca-109细胞株克隆形成率与放射剂量负相关,尼妥珠单抗联合DC-CIK具有一定的放射增敏性。Eca-109细胞凋亡率与放射剂量正相关,当同等照射剂量下,凋亡率与尼妥珠单抗药物浓度及DC-CIK细胞浓度与呈正比。  3.DC-CIK、尼妥珠单抗及放射线联用具有更强的促进凋亡作用,这可能与其三者协同下调NF-κBp65蛋白表达量有关。
其他文献
如今是一个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迅速发展的时期.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发生着改变,因此,对于计算机人才的
期刊
研究背景:淋巴管是心血管循环系统的重要辅助系统,在调节体内渗透压、维持内环境稳定以及免疫、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淋巴管新生(lymphangiogenesis)与机体组织许多病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