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水稻节水栽培的生理学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l_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节水栽培是指在水稻移栽或抛栽后,利用自然降水和少量的人工灌溉,全生育期进行半干旱管理的一种栽培新技术。本试验在免耕和常规耕作两种耕作制度下对水稻节水栽培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索节水栽培对水稻生长、生理、养分、水分利用的影响。试验选用旱优3号和金优253二个水稻品种,设免耕和常耕二种土壤耕作方式,交替灌溉、水层灌溉、湿润灌溉三种水分管理模式。试验在2007年晚稻和2008年早稻各进行1次,两次试验采用相同试验方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灌溉和耕作方式下水稻的干物质生产量和产量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灌溉方式下,湿润灌溉和交替灌溉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高于水层灌溉水稻,湿润灌溉水稻干物质积累高于交替灌溉,其产量比交替灌溉水稻低。不同耕作方式间比较,无论何品种及灌溉方式,常耕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高于免耕水稻。   2.不同灌溉和耕作方式下水稻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灌溉方式下,湿润灌溉水稻叶片的SOD、POD、CAT活性及MDA含量最高,交替灌溉水稻次之,水层灌溉水稻最低,方式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耕作方式间比较,在同等条件下,免耕水稻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比常耕水稻的高,而其MDA含量水层灌溉中常耕比免耕高,湿润及交替灌溉中免耕比常耕高。   3.不同灌溉和耕作方式下水稻的水分利用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灌溉方式下,水层灌溉水稻的蒸腾量、棵间蒸发量最高,交替灌溉水稻次之,润湿灌溉水稻最低。水层灌溉的水面蒸发量比交替灌溉的高。湿润灌溉和交替灌溉水稻的水分利用率平均比水层灌溉水稻高39.50%、22.93%。耕作方式间比较,在同一水分管理方式下,常耕水稻的蒸腾量、棵间蒸发量及水面蒸发量高于免耕水稻,常耕水稻在水层灌溉、交替灌溉、湿润灌溉三种灌溉模式下的水分利用率分别比免耕水稻高10.49%、10.91%、16.47%。从节水及增产角度分析,湿润和交替灌溉平均分别节水39.14%、26.22%,产量分别增高5.04%、13.52%。   4.灌溉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有明显的影响。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稻成熟期土壤碱解氮含量以水层灌溉的最高,湿润灌溉的次之,交替灌溉的最低。其有效磷和速效钾以水层灌溉中相对较低,湿润和交替灌溉相对较高。耕作方式间比较,各种灌溉方式下常耕土壤碱解氮含量高于免耕,其pH值低于免耕。   5.不同灌溉和耕作方式下水稻养分利用存在明显的差异。NRE、NDMPE、NGPE湿润灌溉和交替灌溉比水层灌溉高,而TNA湿润灌溉最低;NRE免耕比常耕高,NDMPE常耕高于免耕;晚季的TNA、NRE同一水平下高于早季;金优253TNA、NRE高于旱优3号。   综合分析,免耕水稻进行节水灌溉(湿润灌溉或交替灌溉)栽培,在降低水分用量、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有效地提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同时,其稻谷产量还略有增加。
其他文献
地表微地貌是坡面侵蚀过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深刻影响着侵蚀过程中的径流、入渗、结皮、汇流和泥沙输移等。研究地表微地貌演变特征及其与侵蚀关系,对于我国南方红壤区的水
氯代有机物作为生物难降解有机化合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几乎所有的氯代有机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对其高效去除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纳米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