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社会治理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特别指出,“要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所以改进治理方式,提高治理水平是今后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乡村社会治理还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因此,探索研究符合农村实情的治理方式就成了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学术价值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武陵山片区,以武陵山片区为研究范本,对武陵山片区农村的社会治理进行探索。由于受地理区位、历史原因、文化背景、经济发展、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制约,致使武陵山片区农村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和素质较低,而这直接影响了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与能力,最终不利于武陵山片区乡村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加速,乡村社会矛盾突出,特别是经济基础较差,发展速度较慢的民族地区和山区农村,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社会的需要,社会治理改革亟待深入,要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模式,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有机结合,村民自治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加强,社会安全稳定和谐发展。武陵山片区中的湖北省秭归县“幸福村落”建设实践探索形成了有效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幸福村落”乡村社会治理模式。文章通过对该模式的治理方式、治理效果进行梳理,总结出该模式的成功经验,并且结合当前武陵片区的乡村社会治理现状,对武陵山片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