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衰竭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材料和方法:本文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05年1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75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进行统计,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过敏史、既往疾病、用药种类及时间、主要临床症状及并发症、治疗效果、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常规、血糖等。结果:75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中,男性23例(30.67%),女性52例(69.33%),平均年龄39.79±17.86岁,该病的高发年龄段为31~40岁与51~60岁。引起药物性肝衰竭的药物最常见的是中药(44.00%),其次是抗结核药(18.67%),抗生素(8.00%)和解热镇痛药(8.00%)并列第三。用药至出现临床症状的中位时间30天左右。药物性肝衰竭最常见的基础疾病是结核病(14例),其次为皮肤病(11例)和上呼吸道感染(7例)。75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中,有6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肝性脑病(60例),其次为电解质紊乱(21例)和酸碱平衡失调(21例)。药物性肝衰竭的类型以急性肝衰竭(60.00%)和亚急性肝衰竭(29.33%)为主;中药与西药引起药物性肝衰竭类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5例患者中,最终治愈6例,占8.00%;好转10例,占13.33%;未愈14例,占18.67%;死亡45例,占60.00%。性别、年龄、药物过敏史、肝衰类型、用药种类对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的影响。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基础疾病、并发症数量(≥2个)、PTA、TBIL、CHE以及血糖(P均<0.05)。结论:1、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用药至出现临床症状的中位时间为30天左右。2、引起药物性肝衰竭前三位的药物分别是中药、抗结核药和抗生素。3、药物性肝衰竭前三位的基础疾病依次是结核病、皮肤病和上呼吸道感染。4、药物性肝衰竭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该病的高发年龄段为31~40岁和51~60岁。5、药物性肝衰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肝性脑病,其次为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6、药物性肝衰竭的类型以急性肝衰竭和亚急性肝衰竭为主。7、药物性肝衰竭的预后差,病死率高,基础疾病、并发症数量(≥2个)对预后有影响。8、病情最重时的PTA、TBIL、CHE及血糖的最低值能很好的预测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