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地方政府行政编制实行国家总量控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经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统一分配下达使用。在同一行政区域不同层级政府之间调配使用行政编制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行政编制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在当前总量不可能增加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盘活存量、动态调整,实现管住管好的目标,最大化发挥其效益,就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地方政府行政编制总量控制下动态调整的影响因素。本论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总量控制下地方政府行政编制的动态调整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从古至今我国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情况进行梳理,介绍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编制管理模式,研究安徽省地方政府行政编制总量控制现状,并以安徽省县级地方政府数据为例,分析人口、面积、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因素对地方政府行政编制总量的影响。模型显示户籍人口、财政支出、地域面积均与县级政府行政编制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县级政府行政编制随着户籍人口、财政支出和地域面积的扩大而增加。(2)基于对安徽省地方政府行政编制总量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实证检验,结合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深入研究在行政编制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管理幅度及组织架构、社会组织发育状况、公务员素质以及政府信用度等特性因素,对地方政府不同层级之间、同一政府层级不同部门之间行政编制动态调整的影响。从政府职能上来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职能转变、不同政府部门间职能划转、不同政府层级间职能转移、行政管理方式转变,均影响地方政府行政编制动态调整。从政府管理幅度上来说,行政区划调整、撤乡并镇等管理层级变化,均影响地方政府行政编制动态调整。从政府组织架构上来说,实行“大部门制”、政府部门内部扁平化重构、淡化组织界限的跨部门整合,均影响地方政府行政编制动态调整。从社会组织发展状况来说,与现代政府功能的互补要求、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均影响地方行政编制动态调整。从公务员素质来看,年龄和学历结构、不同层级政府对不同素质的人才需求、“通才”与“专才”的关系,均影响地方政府行政编制动态调整。从政府信用度来看,政府公信力、政府部门实现其承诺的能力,均影响地方政府行政编制动态调整。(3)在深入研究影响地方政府行政编制动态调整主要特性因素基础上,提出实现地方政府行政编制总量控制下动态管理的路径策略及制度保障。在机构编制管理实践中,应加强政府职能管理,创新政府履职方式,实现政府履职评价和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常态化;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优化政府组织架构,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推进省直管县试点,清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并以此开展地方政府行政编制总量控制下的科学合理动态管理。为了确保上述管理路径顺利实施,应积极推进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建立机构编制标准化体系,强化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改革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制度,完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