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历史”(big history)是由澳大利亚学者大卫·克里斯蒂安在1991年提出的一套崭新的历史理论。该理论尝试以历史学为核心,将天文、地理、化学、生物等多个跨领域的学科整合为一套理论体系,并且采用现代科学的理论解读宇宙与人类的诞生与发展历程。以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为起点,世界上已有多个国家开展了运用“大历史”理论的教学活动。在这些国家中“大历史”教育先是从高等院校开始,进而推广至中学甚至小学,授课形式有必修课、课外选修课、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以及多种用途。并且许多推行“大历史”教学的国家和地区都取得了十分乐观的效果,而且开始开设“大历史”课程的国家也在不断增加。中国一直在探索教育改革的新道路、新方法,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强调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大历史”理论十分强调跨学科合作,将人类视作一个统一的共同体,这些理念十分契合我国的教育改革理念,对这一理论及其教学活动的现状进行介绍与引进对我国教育事业必将有所帮助。本文从教学用书、教学案例与设计等角度入手,介绍“大历史”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状况,探究“大历史”教育中的核心思路,总结经验与教训,思考“大历史”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本文第一章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大历史”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大历史”理论本身进行介绍,理解“大历史”理论的内容与精髓,为后续研究“大历史”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第二章选择了几部在各国“大历史”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的经典著作,借助著作理解“大历史”理论的关键内容以及作者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分析不同学者在各自著作中对“大历史”做出的独特阐释与内容选择,充分理解教学用书对教学活动所起到的框架作用;第三章根据多位学者进行“大历史”教学实践后写出的总结性论文,分析这些教学案例中教育者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对教学活动的执行、对教师的培养、参加课程学生的反馈以及课程所达到的效果。结论章节对以上三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阐发笔者对“大历史”理论及其教学理念与实践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的教育改革应当在保持自身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学习其他国家优秀的教学经验并对其批判继承。并且在这个全球化、信息爆炸、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教导学生融入全球化浪潮、全方位地学习现代化所必须的知识,培养对知识进行整合与辨别的能力是每一个国家的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问题,面对这些时代带来的问题,中国如果想要融入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浪潮自然难以置身事外。而“大历史”便是一个可供所有教育者选择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