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曲面树状型支撑结构形态创构方法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kiy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的建筑不仅具备合理的建筑功能、良好的艺术效果、还需要保证安全性、经济性与实用性,客观上要求建筑与结构协调统一。对结构的理解不再是仅仅传递荷载的承重骨架,而是构思新型结构的一种有效的工具,而树状结构具有用较小的杆件支撑较大的空间的形状。如何创建能够有效支撑自由曲面的合理树状结构形态,又如何反映实际工程设计中的多种需求,是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也是如何实现建筑与结构协调统一的难题。针对这些,本文展开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能够生成自由边界与任意自由曲面的方法。针对复杂边界条件,研究了能够生成多条、多种次数的曲线的方法,拓展了样条函数的功能。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建筑要求,研究了能够合理传递荷载的树状结构生成方法并采用了在B样条曲面生成方法、以及Delaunay三角分割技术,提出了创建树状型支撑自由曲面结构组合型结构的初始形状的方法。由于上部结构是壳单元,而下部树状结构是杆单元,不能利用单一的有限元分析技术来进行分析。本文利用杆单元与壳单元节点自由度相同的特点,编制了壳-杆混合型有限元分析程序,拓展了有限元分析的功能。此基础上研究了应变能对节点的敏感度,导出了自由曲面约束杆节点敏感度与自由移动节点敏感度,为结构形态创构方法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本文从应变能与树状结构形状的关系出发,建立了树状结构支撑式自由曲面结构形态创构问题的数学模型,提出了自由曲面结构树状型支撑结构形态创构方法。该方法是根据节点敏感度的特性,通过上部曲面上的约束节点与下部自由节点的移动,逐步调整下部树状结构形状,最终实现应变能最小化的方法。还讨论了树状结构的形状特点、探讨了应变能最小化过程中的应变能与轴力、弯矩的变化规律,总结了方法的特性与所得到的结构的力学性能,探讨了进化过程中的形状的变化规律,并通过简单算例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论文中通过模拟工程实例还探讨了所提出的方法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用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用方法。算例表明下部树状结构主要以轴力方式传递荷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结构整体的刚度,改善了内力分布。另一方面,所得到的结构不仅可以实现大跨度,而且结合自由曲面的灵活性体现出了良好的建筑效果,所提出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其他文献
继多媒体之后,教育技术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型的教学媒体,它就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本文从VR技术的发展过程出发,一步步阐述VR的定义、VR的特征(多感知性、存在感、交互性、自主性)、VR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分类、VR的应用以及当前国内外对VR技术的研究现状等内容。指出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工程力学网络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了实现虚拟现实技术在工程力学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对工
矩阵式变换器是一种新型的交-交直接电力变换器,和传统的交-直-交以及相控式交-交变换器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1)无中间直流环节,能量直接传递,传输效率高;(2)可获得正弦波的输入电流和输出电压,无低次谐波,高次谐波较少;(3)输入功率因数可任意调节,且与负载功率因数无关;(4)能量可双向传递,适合四象限运行的交流传动系统;(5)控制自由度大,与相控式交-交变频相比,输出频率不受输...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重负荷远距离输电线路日益增多,随之产生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问题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电力系统稳定器(PSS)是抑制低频振荡的有效方法,传统的电力系统稳定器是根据线性化后的系统某一典型运行点设计的,而实际的电力系统是非线性的,因此当系统运行点发生改变时,稳定器的作用会减弱,当系统发生大的扰动时可能无法阻尼系统的振荡。为解决传统电力系统稳定器的不足,本文在对比了神经网络、模糊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结构新技术,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就是其中一例。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是指在楼板中预埋空心管,经现场浇注后形成的空心楼盖。它具有自重轻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趋复杂,产能过剩,其投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生产性、服务性的行业,能有一支动手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营销队伍成为解决企业危机的重大突破口。本课题小组成员在对漳州人才市场的调研中得知,以福建吉马经贸有限公司、漳州青蛙王子集团、福建永辉超市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漳州蓝田开发区2013至2014年度企业人才缺口达500
本文隶属于Brunn-Minkowski理论领域,该领域是近几十年来在国际上发展非常迅速而重要的一个几何学分支.本学位论文主要利用几何分析中的凸体理论,Radon变换和解析不等式理论,研究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混凝土结构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因此提高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动态性能一直以来深受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国内外的各项研究均表明,通过纤维增强能够加大混凝土结构在受动荷载下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