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对颌骨囊肿刮除术后骨腔的容积变化指标及灰度值进行测量,探讨骨腔大小、患者年龄、性别、骨腔部位对术后成骨的影响。探究颌骨囊肿刮除术后骨缺损的转归,了解颌骨囊肿术后骨腔成骨的质和量,为此类临床病人术中是否需要同期进行骨材料充填、术后是否可以进行种植修复来提供基础。方法:选择27例已行颌骨囊肿刮除术的患者,按照囊腔最长径的大小分为A组:最大径≤1.5cm,B组:1.5cm<最大径≤4cm,C组:最大径>4cm;按性别分组:男性患者组,女性患者组;按患者年龄分组:a组:年龄≤30岁、b组:30岁<年龄≤55岁、c组:年龄>55岁;以及按囊肿的解剖部位分组:下颌体部组与下颌角组。对其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CBCT影像资料进行观察和测量,分别测量其在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上最大径(分别记为X、Y、Z),若囊肿形状近似圆形,则记直径为R,分别应用公式V=4/3πR3或V=4/3πabc计算囊肿体积。将患者不同时期的下颌骨3D模型打印出来,对用公式计算法与模型内注水法测量出来的骨腔容积值做统计学分析,查看两种方法是否一致,评价公式法的可行性。再对其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骨腔的灰度值进行测量。统计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术后不同时期的骨腔修复情况和减少的残余骨腔。结果:对术后CBCT的计算分析显示:(1)、A、B、C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成骨率分别为:(59.86±7.10)%、(57.33±4.58)%、(50.63±3.16)%,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12个月的成骨率分别为:(91.71±5.91)%、(86.50±2.68)%、(79.38±1.69)%,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性别分组中,男、女在术后6个月的成骨率分别为:(55.95±5.70)%、(56.13±7.32)%,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男、女在术后12个月的成骨率分别为:(85.58±5.77)%、(86.13±6.42)%,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年龄分组中:a、b、c三组在术后6个月的成骨率分别为:(60.75±4.77)%、(57.78±5.33)%、(50.60±2.84)%,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b、c三组在术后12个月的成骨率分别为:(88.75±5.39)%、(87.44±6.56)%、(81.80±3.1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解剖部位分组中,下颌角部位及下颌体部在术后6个月的成骨比例分别为:(56.52±5.98)%、(54.17±6.62)%,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下颌体部及下颌角部位术后12个月的成骨比例分别为:(86.05±5.84)%、(84.67±6.31)%,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BCT影像显示囊肿周围骨质再生改建,囊腔逐渐缩小。原始囊腔大小不同,成骨率有所差异,但是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基本维持在50%和80%左右,三组在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成骨率比较上均显示出了统计学差异。其中原始囊腔最短径小于1.5cm的囊腔,在术后12个月基本达到完全愈合。在相对骨愈合指数方面,小、中型颌骨囊肿的相对骨愈合指数大致维持在80%左右,小型颌骨囊肿甚至接近90%,表现出了较好的骨愈合,这说明针对小型及中型颌骨囊肿(最大径≤4cm),在不使用外源性植骨材料的前提下,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自发性骨再生。但最长径大于4cm的大型颌骨囊肿的相对骨愈合指数却只有60%左右,愈合较差,这说明针对大型颌骨囊肿(最大径>4cm),术中同期植入外源性植骨材料,可能对于其术后增加骨密度有着重要帮助。在本研究中,性别对于术后骨修复的影响不大,术后均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年龄对于术后骨修复的影响在术后6、12个月均表现出了差异,年龄愈大,观察期内骨腔的成骨愈差。不同部位的囊肿术后愈合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