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都市发展区就业空间及就业中心特征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e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的当下,城市的组成要素多元化,发展模式日新月异,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也日益成为规划届关注的重点。就业作为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往往与城市的经济产业、社会人口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核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开展基于武汉都市发展区的就业空间及就业中心实证研究,能够更直观的从实际角度了解城市空间分布特征,直面城市发展问题。因此,本文基于武汉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分析武汉都市发展区不同产业类别的就业空间构成特征和空间分布,探讨就业中心的识别门槛和量化测度手段。本文的主体内容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定量研究和GIS的核密度分析作为手段,从就业空间的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角度出发,对武汉都市发展区内不同产业分类的就业人群进行就业密度、企业密度等指标的计算,得出武汉都市发展区就业空间呈现主城集聚、层次分明的多中心蔓延结构态势。第二部分采用数理统计学和多学科交叉的类比研究方法对就业空间进行就业密度及集聚程度测度。该部分将就业中心的量化识别提炼总结为两个阶段四个步骤,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判断研究对象是否存在空间集聚,如存在则获取高值集聚点及其地理位置,作为残差法的中心点并运用回归残差分析法及门槛值法识别就业中心,对各个就业中心进行分级,获得就业中心体系。通过该方法确定了武汉都市发展区内共有22个就业中心,可分为三级。第三部分从规模层级、职能类型、空间特征三个角度,通过标准差椭圆、构建缓冲区等方法进行不同模式的空间分析,对就业中心特征进行研究和总结,得出武汉都市发展区就业中心处于中心城区高集聚的多中心结构初期,呈现核心+均衡圈层的空间分布模式结构特征,同时获得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将GIS等计量方法运用到就业空间及就业中心的识别、分析、判断中,丰富了就业中心识别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分析大城市的多中心化发展,为更好的理解就业业态及就业空间格局的变化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桩基础是高层建筑的主要基础类型.当建筑场地上部土层比较软弱时,采用扩展基础,则地基的承载力或变形不能满足建筑工程相关规范要求,这时
儒家仁理念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仁利于法治以人民美好幸福生活为目标;第二,仁蕴含的人本主义精神利于法治确保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应用文献资料、体质测试、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19~22岁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发育和素质发展等多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揭示了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
首次将金厂金矿床铬绢云母系列划分为二个矿物类十个矿物种和三个生成世代,并总结出其成因矿物学特征,提出铬绢云母系列的生成与金矿的形成关系密切,铬绢云母系列是该区找金的重
通过对 UPS 电源在通信领域应用的研究,从技术和应用两方面阐述了 UPS 的发展趋势.在技术方面, 通过新兴技术的不断应用到 UPS 中来,UPS 将不断朝着智能化、高频化、绿色化方
由于我国新修订的宪法已经引入了"紧急状态"概念,因此如何构建国家紧急权制度体系,也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理上看,国家紧急权是指国家在紧急状态下为了恢复正常
各国宪法所规定的国家紧急权在行使主体、发动程序、权限范围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经历了“非典”、汶川大地震、甲型H1N1流感等各种紧急事件后,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国家紧急权相
详细讨论了影响氧化锆测氧传感器测量精度的因素,对如何提高氧化猪测氧仪表的应用水平及延长锆头使用寿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改善氧化锆传感器测氧精度应考虑的问题和延长氧化
阐述了中国纸机传动自动化的发展历程与应用现状,分析了其中关键技术的优缺点,并对纸机传动自动化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与思考。同时,结合作者自身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
针对一类互联电力系统在线扩容时的自动发电控制(AGC)设计,采用动态输出反馈和遗传算法提出了一种能保证扩容后系统在拓扑结构突然改变时稳定运行的结构自愈优化控制方法。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