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流动人口歧视性住房供给制度研究——以上海为例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zs1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聚集到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出现了不少超大城市。大量流动人口在给所在城市带来巨大经济活力的同时,也冲击着城市原有的住房供给体制。在过去30多年里,城市住房改革逐步形成了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双轨并行”的住房供应体系,即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及公租房(含廉租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但无论是市场化住房供应制度还是保障性住房制度都对流动人口实行不同程度的歧视。在住房市场化改革方面,中国采取福利住房产权化和住房商品化的“双轮驱动”形式推动,并导致体制分割和市场分化导致的住房不平等相互叠加:福利住房产权化依托原有福利分房体制,对流动人口完全封闭;住房商品化改革方面,在改革初期,允许甚至鼓励流动人口购买城市住房,体制外人员能从住房市场的发展中获益,降低了住房不平等,但伴随着不断上涨的房价而专门针对流动人口的日趋严格的限购政策,以及超大城市为控制人口规模而对低端租赁房市场的严格控制,则构成对流动人口的严重歧视。在保障性住房方面,受体制惯性、土地资源制约和房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流动人口也基本被排斥在享受范围之外。虽然从当前来看,实行歧视性住房制度有助于暂时缓解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及引发的各种城市问题,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歧视性住房制度违背社会公平正义原则,也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和基于市场效率的人力资源流动,最终不利于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有鉴于此,地方政府应该多渠道地解决城市中不同层次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从宏观来看要推动城乡一体化改革,消除住房制度性分割,逐步建立全覆盖的城市住房供给体系。从微观上看,要逐步消除市场化住房的歧视,建立多层次住房体系,有条件地逐步扩大保障房对流动人口的覆盖范围。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黄芪散对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0例脓毒症患者按抽签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
目的:探讨肺心病患者施行BNP联合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的价值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肺心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列为观察组,再将同期来院
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直属分局(以下简称直属分局)承担深圳特区内的地质环境管理职能。但由于其人员和组织保障远远滞后于实际工作需要;深圳市又缺乏国土资源部在《关
时光飞逝,岁月留痕。2013,是收获的一年。这一年,上海的科技创新在改革中突破瓶颈,焕发活力。12月23日,运行14年的《新闻晚报》宣布将于明年元旦休刊,引起业界一篇唏嘘。14年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借助良好的社会经济形势快速发展.现如今房屋建筑不断增多,多层建筑占有很大比重.在施工项目中,一些旧营房也常会采用多层建筑形式.随着时代发展
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养老形势越发严峻。要解决这么庞大的养老问题,就必须要不断加强社会化养老服务保障,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开发区作为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其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建设用地的需求增长和有限的土地资源供给间的矛盾也逐渐突显。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土地利用方式和高投入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