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0纪以来,校园道德冷漠事件层出不穷,很多学生在面对别人的求助时,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表现出严重的利己主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道德丧失,荣辱不分、颠倒黑白等情况时有发生,整个学校的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本文希望从伦理学的角度来探究当前校园道德冷漠、道德缺失等问题,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为此寻找一定的伦理对策。论文首先介绍了道德冷漠,对道德冷漠的内涵、类别与特征展开了阐述,其次举例说明了道德冷漠现象,描述了校园道德冷漠特征,并且从实际出发分析可能给学校、社会以及个体带来的后果。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错误的道德教育方式和学生自身均为校园道德冷漠产生的原因;而对于个体的友善认知、校园关怀氛围的破坏、对社会道德风尚的负面影响则是校园道德冷漠可能带来的危害。在前文的论述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应对校园道德冷漠的一些有效伦理对策。在制度上要完善道德回报机制,实现德福一致、奖罚分明的制度;在学校教育方面要完善道德关怀教育,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教育气氛,引导、鼓舞并支持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要注重师生双向沟通并且在关怀道德教育中引导学生体验利他也是一种幸福;在社会上我们应树立一些具有影响力的道德楷模,即模范效应,加强青少年的道德信念;在舆论方面我们应该加强新闻工作者的道德素养和对社会舆论的惩戒制度。论文以校园道德行为主体作为切入点,全面剖析了校园存在的道德冷漠问题,并参考了相关理论,使论文的撰写拥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此,针对出现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与应对举措,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转变过去的道德冷漠状态,真正提升自我的素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社会实现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