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浦东郊区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开发建设,这一过程中结构型的社会流动将会大规模的出现.职业流动作为社会流动的一个领域,反映了阶层结构、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和整合,因此职业流动进行深入的了解不仅可以浦东郊区社会流动的特征和趋势,还可以了解当今中国城市郊区社会的转型.同时随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的推进,农民市民化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在这个背景下,研究郊区劳动力的职业流动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文是对上海浦东郊区劳动力职业流动状况的实证研究,研究所用资料来源于2004年3月浦东新区农村工作委员会委托作者直接参与全过程的关于农民市民化的问卷调查.文章首先对浦东郊区劳动力的总体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聚类分析,我们把郊区劳动力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人力资本拥有较低的群体,第二类为人力资本拥有较高的群体.接着,该文对比了不同群体的劳动力的职业流动方式,结果发现,总体上计划方式在两类群体中都是在所有职业流动方式中最多的,第一类群体比第二类群体更容易使用计划手段和社会关系网络进行职业流动,较少使用通过市场途径实现流动,获得的职业地位也比较第二类群体低.第二类群体较第一类群体更倾向于使用市场手段实现流动,而较少地使用计划手段和社会关系网络.而且更容易被征地企业看重,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优胜者,获得职位也较高.同时该文对影响浦东郊区劳动力职业流动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在个人背景因素中对浦东郊区劳动力职业地位获得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教育,户籍因素通过影响劳动力的教育和原来的职业也在影响着劳动力的职业地位获得,父母亲的职业和教育等先赋因素的影响在减弱,可以推断,浦东郊区劳动力市场开放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户籍带来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依然存在.该文还对调查中涉及的影响劳动力职业流动的个人主观因素如职业价值观和一些社会结构及行政因素进行了分析,以供政策参考.此外,该文对浦东郊区劳动力职业流动的总体趋势以及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郊区与职业流动相关的几种趋势做了一些探讨.文章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对部分结论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