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郊区劳动力职业流动实证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m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浦东郊区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开发建设,这一过程中结构型的社会流动将会大规模的出现.职业流动作为社会流动的一个领域,反映了阶层结构、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和整合,因此职业流动进行深入的了解不仅可以浦东郊区社会流动的特征和趋势,还可以了解当今中国城市郊区社会的转型.同时随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的推进,农民市民化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在这个背景下,研究郊区劳动力的职业流动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文是对上海浦东郊区劳动力职业流动状况的实证研究,研究所用资料来源于2004年3月浦东新区农村工作委员会委托作者直接参与全过程的关于农民市民化的问卷调查.文章首先对浦东郊区劳动力的总体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聚类分析,我们把郊区劳动力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人力资本拥有较低的群体,第二类为人力资本拥有较高的群体.接着,该文对比了不同群体的劳动力的职业流动方式,结果发现,总体上计划方式在两类群体中都是在所有职业流动方式中最多的,第一类群体比第二类群体更容易使用计划手段和社会关系网络进行职业流动,较少使用通过市场途径实现流动,获得的职业地位也比较第二类群体低.第二类群体较第一类群体更倾向于使用市场手段实现流动,而较少地使用计划手段和社会关系网络.而且更容易被征地企业看重,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优胜者,获得职位也较高.同时该文对影响浦东郊区劳动力职业流动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在个人背景因素中对浦东郊区劳动力职业地位获得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教育,户籍因素通过影响劳动力的教育和原来的职业也在影响着劳动力的职业地位获得,父母亲的职业和教育等先赋因素的影响在减弱,可以推断,浦东郊区劳动力市场开放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户籍带来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依然存在.该文还对调查中涉及的影响劳动力职业流动的个人主观因素如职业价值观和一些社会结构及行政因素进行了分析,以供政策参考.此外,该文对浦东郊区劳动力职业流动的总体趋势以及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郊区与职业流动相关的几种趋势做了一些探讨.文章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对部分结论进行了讨论.
其他文献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人。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机构,个人早期的社会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及由此而产生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突显出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人口的流动出现了移民化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国
随着市场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民不断走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城镇拓展新的生活发展空间,实现自身职业的转换。然而,进入城市从事新职业的农民,却很难改变其
本文通过对两个医患纠纷个案的深入研究,以社会资本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和讨论了医患纠纷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重点考察了医患双方在纠纷中所采取的纠纷解决策略、策略背后的行动逻
闲暇生活是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日常生活的一个微型缩影。社交型闲暇活动作为一种日常的社会互动模式,对它进行研究,能很好地反映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日常生活的变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生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失独家庭”(具体是指独生子女因疾病、意外事故等突发事件不幸去世,而父母没有再生育或领养任何子女
税收是国家调节社会资源再分配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效手段,它体现了国家政策,体现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我国从建国之初到现在对税收政策进行了几次大调整,尤其从1978年起,税收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