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政治交流的迅速发展,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方式,对它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的分析和文本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事实上,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而且还是文化的交流,它应该肩负起文化交流的重任。作为“文化使者”,译者不仅应准确传达原文中的语言信息,也要向读者介绍和传递源语中的文化异质成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文化负载词直接反映了一国的特色文化,对这类词的正确翻译对文化的传播起关键性的作用。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它们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本文以白睿文和陈毓贤翻译的英译本为个案研究,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主要探讨这本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力求探索译者的翻译策略并进一步找到恰当的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主要的处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不同和差异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归化意味着去除源语文化中的陌生感和文化异质成分,使译文读起来像原著一样流畅易懂;归化的翻译策略是以目标语为导向的。异化是与归化相反的一种翻译策略,异化的运用能使译文尽可能最大限度的保留源语文化中的异域风情和文化异质成分,这样读起来才像真正的译文。归化翻译适用于模因传播的早期阶段,而异化翻译适用于后期翻译阶段。归化为异化奠定了基础,做好了铺垫。而异化是模因传播的必然趋势。因此,归化与异化将长期共存,相辅相成。无需讨论哪一个更好的问题。文章最后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了把中国特色文化介绍到国外去,为了加强文化交流,在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时,译者应尽可能的贴近原文,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将文化的特色原汁原味的传递出去,并且进一步指出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音译和直译可以使文化负载词的文化特色和异域特色得以保留,注释又可以提供详尽的解释扫除读者的阅读障碍以便确保读者能充分地理解译文。简短的注释可以直接放在译文中文化负载词的后面,而篇幅较长的注释最好放在译文的最后。这样可以确保读者阅读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