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姆是一位具有世界性声誉和影响的20世纪英国作家,一生广泛游历,所到之处,皆成文章,其创作以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而著称。毛姆热爱中国文化,并曾亲自踏上中国大地,创作了一系列以中国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本论文着眼于毛姆与中国相关的一些研究课题,以毛姆的文学思想和整体创作为基础和背景,重点考察毛姆笔下的中国题材创作、毛姆和张爱玲小说比较研究等情况。除前言、结语外,论文主体部分由四章组成。前言在阐释选题理由、研究目标与方法的同时,重点梳理了英美等国的毛姆研究状况,这是本论文拟要开展的毛姆研究的国外学术资源。第一章关于“毛姆问题”。“毛姆问题”即毛姆在世界各国的广泛声誉和在读者中的极大影响与其在各类文学史上的次等地位和价值之间的巨大反差,是国内外毛姆研究中存在的一个共同的现象,也是每个研究毛姆及其作品的人始终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本章第一节纵向追溯了“毛姆问题”的发展历程,指出其生前身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与声誉之间的鲜明反差,这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第二节考察“毛姆问题”的形成原因,从内因即毛姆及其作品自身的双重复杂性特征以及外因即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学史家两个方面来进行探究。第三节是“毛姆问题”的当代思索,作为一个受读者欢迎程度远远胜过批评家认可的范例,毛姆对我国当代文坛的启示主要反映在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两个方面。第二章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比较文学形象学意义上的形象一般都包含三重涵义:首先,它是异国的形象;其次,它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它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基于此,第一节简要考察了英国文化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作为具体论述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的背景和基础。第二节以游记《在中国屏风上》和长篇小说《面纱》等为重点研究对象,具体分析毛姆笔下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的特征和面貌。第三节把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放在毛姆的整体创作和英国文化中的中国形象这两大系统中去考察,指出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既有乌托邦的建构又包含意识形态的抒写,二者之间并行不悖。而且不论是美好、光明的乌托邦还是丑恶、黑暗的意识形态,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都是毛姆想象化的描述,反映了自身的欲望、理想和恐惧、敌意等的心理真实,体现了毛姆对自身所属的西方文化的自我维护和反思。第三章中国学者眼中的毛姆,也即毛姆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流传与影响。分1949年之前和1978年至今两个阶段来详细梳理和考察中国学术界对毛姆作品的翻译与研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从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学地位与价值等多个方面对毛姆作品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进行总体的阐释和论述。总体来看,我国的毛姆研究还失之单薄和片面,受英美等国的文学史及评论家的影响,我国学者对毛姆及其作品的总体评价不高,学术界对毛姆也一直未曾予以重视。笔者希望以此唤起国内学者对毛姆的关注和研究兴趣,从而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我国的毛姆研究。第四章毛姆与张爱玲小说比较研究。张爱玲是受毛姆影响最大的中国作家,本章属于个案研究。第一节比较两位作家在对人性剖析上的异同之处,他们都擅长于从婚姻、爱情等角度来对笔下人物进行人性层面上的开掘,侧重于描写人性中的恶以及变态与畸形,都注重创作的真实性,习惯采用客观冷静的态度进行叙事。第二节分析二人在小说叙事结构上的异同,他们都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来结构小说文本,擅长使用反高潮的情节处理方式来使作品跌宕起伏,曲折多变,但张爱玲并未满足于对毛姆的简单借鉴,而是具有自己的独创之处。第三节在创作方法上,他们都表现出了传统与现代完美糅合的艺术特征,作为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在对传统的继承上,还对现代主义的某些技巧进行了积极的艺术尝试。在思想性上也都各自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对现代性的追求,使其作品染上了现代主义的精神与气息。结语部分是对全文内容的一个整体概括,也是对写作中的诸多思索的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