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年关系是科举时代形成的一种特有人际关系,普遍存在于科甲出身的官员士大夫之间。北宋时期作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阶段,士人的同年关系也由此出现新的变化,由宋初的同年之间相视如兄弟,逐渐转变为到北宋晚期的同年兄弟之名虽存,但多为泛泛之交。北宋中期作为宋初与宋末的过度阶段,这一时期的同年关系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典型代表当属以王安石为中心的庆历二年进士之间的关系。王安石作为庆历二年榜进士的典型代表,与其交往的同年可考者达二十九人。王安石的人生历程可以概括分为初入仕途、入京为官、居丧讲学、执政变法、隐居钟山等五个阶段,五个阶段的不同时期皆有其同年身影的出现。在其人生的前三个阶段,王安石与同年之间通过相互举荐、书信往来、诗歌酬唱、造访交游等方式相互往来,彼此关系非常密切,营造出了祥和融洽的同年交游圈,在此基础上王安石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为后来熙宁年间的变法积攒了政治资源。熙宁变法初期,王安石通过援引同年进入变法领导机构与台谏言事机构的方式,保证变法能够顺利进行。随着变法的深入,变法初期的有利局面逐步被打破,王安石的同年关系也由此受到影响,有继续交好、共图变革者,有逐渐交恶、形同陌路者。退居金陵时期的王安石虽常寄情于山水,但依旧心忧国事。先前试图依靠同年关系进行变法的王安石心忧国事的同时,对自己与同年的情谊也有所深思,这主要反映在他对同年的回忆与期待方面,表明在王安石的心中依旧很珍视自己与同年的情谊,遗憾的是现实与期待并不成正比,最后只能感叹故旧怅然,这一感叹伴随着王安石的逝世而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