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记忆的千年传唱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aeo55121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显着增强,要求中华文化地位的配套发展和相应提升。将中国几千年多民族、多源头灿烂文化翻译出来,推向世界,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中国典籍翻译(当前主要是英译)就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中华多民族文学史重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民族典籍翻译尤其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格萨(斯)尔》是我国藏族和蒙古族共同创造的一部长篇英雄史诗,藏族称为《格萨尔》,蒙古族称为《格斯尔》,本文统称《格萨尔》。《格萨尔》是在藏族古老的神话传说、历史记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其中不仅渗透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而且受到原始的自然崇拜、苯教和佛教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等意识形态的影响,体现出口头传承和文本书写多渠道民间创作和多元文化共同模塑的特点。其基本的诞生和传播路线是从藏族到蒙古族地区,经过长期的民间创作和流传,形成多语种史诗版本的复杂格局。《格萨尔》经千年传唱至今仍为说唱艺人所传诵,堪称“口头文学典范”和“活形态”史诗之王。《格萨尔》与其他一批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发现,有力地推翻了黑格尔“中国无史诗”的论断,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中国不仅拥有史诗,而且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这样一部宏大史诗的存在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19世纪以来,《格萨尔》在世界上流传日趋广泛,早已引起西方汉学界关注和重视,并先后出现了俄、法、德、英等语译介本。由于《格萨尔》自身所具的学术价值和独特魅力,以及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史和国内外藏学界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史诗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学等视角开展了研究工作,形成了专门的“格萨尔学”,成为国际藏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从翻译学视角去审视这一“活形态”口头说唱文学译介和传播研究至今很少。我们初步研究发现,《格萨尔》史诗有“民译”(藏、蒙、土民族语言内部互译)、“汉译”(藏、蒙、土译为汉语)、“外译”(藏、蒙、汉译为英(外)语)、“往复翻译”(多语种之间往复翻译)和“回译(各外语本译回汉语)”多种复杂翻译现象和译本形态存在。其翻译途径和过程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口译和笔译或者文学翻译,也不仅仅是转译和重译,它还有更为复杂的多向、交叉、往复翻译等特点,这些都包含着崭新而经典的翻译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描述和研究,对民族史诗翻译和口头文学的翻译研究有着重大的价值,对当前重写中华多民族文学史和书写中国翻译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格萨尔》的搜集、整理、翻译是一个综合性的重要研究课题,又是《格萨尔》走向世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民译和汉译构成了《格萨尔》域内翻译的广阔天地,类似的文本翻译在蒙古族、维吾尔族、满族等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典籍翻译中比较常见。本文从局部性的介绍进入整体性的研究,由微观研究进入宏观研究,也就是从《格萨尔》民译转移到史诗的外译,最终目的是通过史诗翻译研究,探循史诗通向世界文学的途径和方法。为此,文章从史诗发生、发展与传播入手,进入到域内翻译和域外译介传播的广阔领域,涉及民译与汉译,外译与英译等多种文本和多种翻译途径,绘制《格萨尔》翻译传播的认知地图以及译本之间的关系谱系图,并就译本所透视的复杂翻译现象和翻译类型作出分类和进一步研究。重点是通过《格萨尔》三大英译本之间、《格萨尔》翻译与荷马史诗和印度史诗翻译之间的多维比较研究,就口传活态文学翻译作出一定的理论阐释和思考。同时,也立足于史诗的文本性(textuality)与口承性(orality)之间相互对立、相互转换的复杂关系,尝试分析史诗翻译的两个维度:文本翻译与口头翻译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而衍生出口头文学本体论以及口头文学翻译的相关理论问题。依据以上研究目标和研究重点,本文首先进入《格萨尔》史诗本文研究。就《格萨尔》的形成渊源、内容结构、艺术成就、传承情况、流传方式、说唱艺人、文本形成、版本以及异文本展开研究。运用当前国际史诗学的最新成果,从口头诗学“程式”理论入手,对《格萨尔》程式化结构以及说唱艺人的记忆特征进行阐述。借鉴“本事迁移理论”和互文性理论分析众多《格萨尔》版本和异文本形成机制,对史诗的版本流传作一较为清晰的划分,为进入史诗翻译研究做好学理铺垫。其次,对史诗近二百多年译介传播史展开研究,包括国外翻译研究和国内翻译研究的综合考察,阐明史诗翻译的三大路线(途径),从民译、汉译、外译(英译)三个层面对众多译本进行扫描和分类。这部分是《格萨尔》翻译研究的本体部分。将《格萨尔》英译置于跨文化语境下进行对比研究,重点选取三个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英译本,分别是欧陆汉学大卫·尼尔英译本、北美大地道格拉斯·潘尼克英译本和中华本土王国振等英译本,进行全方位比较研究,以期发现不同历史语境下史诗翻译的原本面貌,以及由新的翻译现象而触发的理论思考和阐释。《格萨尔》史诗翻译离不开与世界其他主要史诗翻译的比照研究。因此,文章最后将《格萨尔》置身于世界三大史诗翻译视野下进行考察,通过对比世界三大史诗翻译“文本”与“口承”两个纬度,借助民族志诗学理论对史诗和口头文学翻译进行方法上的探讨。通过对史诗翻译的理论阐释,文章提出了口头文学本体论、口头文学翻译本体论两个概念,并对民族史诗翻译的途径以及中国多民族文学翻译史的书写作了展望。民族文学、口头文学的翻译研究,是中国翻译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也是书写中国翻译史的一个重要篇章。《格萨尔》史诗属于口头说唱文学,其英译则属于一类非常复杂的新的翻译领域,因此,英译研究就具有实证研究和文学翻译批评的双重性质。“民译”、“汉译”和“外译”等概念的提出将为解决民族典籍翻译的途径提供借鉴。通过这一极具典型代表性口头文学史诗英译的研究,本文一方面借鉴民族志诗学的方法,归纳、总结史诗翻译的特点及规律,探索当前史诗翻译的可行性原则、策略和方法,为其他民族史诗翻译提供重大参考价值;另一方面站在现代译论的高度,对这部民族典籍翻译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理论解释和阐发,对中华民族史诗翻译及其研究给予一定的理论升华和学科建构,而这二者对于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完整的民族典籍翻译,对于书写中华多民族文学翻译史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烃类脱氢一直是石油化学工业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其特点是反应转化率受到热力学平衡的限制。苯乙烯是石油化学工业的基础产品、合成橡胶和塑料的重要原料,主要由乙苯脱氢制
朝鲜三大古典小说《沈清传》、《春香传》和《兴夫传》是以朝鲜民间传说为基础,经过民间说唱者的不断加工与润色而形成小说,在朝鲜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沈清传》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集合预报的概念、分类以及国外内的研究现状,在国外的研究现状中重点介绍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方法,奇异向量法和增长模繁殖法。国内则介绍了
在语言学习中,科学的语言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着决定性作用。笔者认为在儿童英语教育中,教师要为儿童创设出科学的语言学习环境,提高自身教学效率的同时,使儿童练就一口流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理论,是一个最基础的内容,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权力观、
<正>一、14世纪"新艺术"的基本特质14世纪是中世纪音乐发展的末期,这是一个欧洲社会时局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音乐。所以,欧洲音乐
<正> 红薯虾片 将红薯淀粉、虾皮汁、味精、食盐等拌匀后,经蒸熟、冷却、切片、干燥后所得的制品叫红薯虾片。食用时可油炸、爆筒加热膨胀等方法,加工成香脆酥松、鲜美可口的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大型工程在城市里出现,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也为城市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大型工程的建设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力量进行支撑。大型工程的建设也带来了更多深基坑工程的出现。深基坑工程的建设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很多,建设难度也比较大。深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等环节都是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本文选取了东南沿海城市某交通枢纽
铝电解槽的多物理场仿真及在线动态仿真分析研究对铝电解槽大型化、微机过程控制化的开发、优化设计、生产启动和运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中阐述了铝电解槽物理场模型
县域中小企业在县域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扩大就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一直以来,农业银行不断加快产品创新,为县域中小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