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性癫痫初始单药失败后的治疗决策:替换或添加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h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药物治疗是治疗癫痫的主要方法,故此如何正确选择药物治疗十分重要。单药为新诊断癫痫患者初始治疗公认的推荐措施,但是初始单药治疗失败后采取替换还是添加治疗仍旧存在争议。旨在长期规范个体化治疗条件下,评估局灶性癫痫患者在日常临床诊疗中,初始单药治疗失败后是采取替换治疗或者添加治疗更优。  方法:  采用前瞻性、长期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于温州癫痫随访病例登记数据库。通过长期随访跟踪观察,设计合理的纳入排除标准,收集从200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本中心初始单药治疗失败后的局灶性癫痫患者,观察时限为3年。着重比较并分析初始单药治疗失败后所有纳入研究患者,以及初始单药因疗效不佳而失败患者各自的替换治疗和添加治疗在疗效上孰优孰劣。主要结局观察指标包括缓解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保留率、不可耐受不良反应发生率。缓解率、保留率计算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考虑到观察性研究中混杂因素的不可避免,故进行基线资料临床特征及人口统计学比较,利用Cox风险回归分析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后进行缓解率、保留率进行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则采取卡方检验。选择混杂因素时,以P<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数据比较时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共计59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有209例患者采取替换治疗,387例患者采取添加治疗。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得替换治疗组3年缓解率为56.5%,添加治疗组3年缓解率为39.0%,Cox风险回归分析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后得出p=0.025;替换治疗组和添加治疗组3年保留率分别为49.3%,36.2%,p=0.031;不可耐受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8%,7.2%,p=0.243。596例患者中共计457例患者初始单药因疗效不佳而失败,这部分患者的替换治疗组及添加治疗组的3年缓解率分别为51.0%vs38.1%,p=0.171;3年保留率分别为48.1%vs36.0%, p=0.136;不可耐受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9%vs0.8%,p=0.137。  结论:  对于所有局灶性癫痫患者初始单药治疗失败后,替换治疗在缓解率、保留率上均优于添加治疗。针对初始单药因疗效不佳而失败的患者,替换和添加治疗疗效相当。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重症药疹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以及预防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2012年99例重症药疹(重症多形红斑型、中毒性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  探讨驱动压(ΔP=V T/CRS)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的作用,及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肺损伤评分(LIS)等传统参数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