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检测及变量施药装置研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peng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主粮作物。中国也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但平均亩产量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马铃薯晚疫病是制约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目前马铃薯晚疫病检测依靠专家经验,人眼识别,检测效率低;田间马铃薯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药量浪费严重。为实现针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早预防早治疗,提升马铃薯晚疫病的检测效率,减少晚疫病大面积爆发造成的损失,减少病害防治过程中的药液浪费,结合田间马铃薯种植的农艺信息,设计了马铃薯晚疫病检测及变量施药装置,实现了对马铃薯晚疫病检测分级,以及田间变量喷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马铃薯田间移动平台的设计研制了可以实现垄间作业的马铃薯田间移动平台,提升了田间马铃薯管理作业的效率,完成了包括机械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设计以及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三方面的设计内容。在田间移动平台的机械系统设计中,结合我国马铃薯大田的实际种植现状提出了移动平台的整体设计要求,确定平台为框架式结构,以方便田垄间作业,对机械系统中的承载系统、驱动系统、转向系统进行了设计。在承载系统的设计中对受力部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保证了设计的强度要求。在驱动系统的设计中对驱动电机进行了选型。在转向系统的设计中选择差速转向方式以适应大田作业环境,方便转向。在田间移动平台的控制系统设计中,确定了移动平台的核心控制元件为树莓派,介绍了平台控制系统的作业原理,在驱动系统设计中实现对电机速度的调控,转向系统通过控制电磁继电器、电磁阀实现转向功能。在田间移动平台的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中,主要对该平台的田间路径规划系统以及病害检测系统进行了设计。通过以上设计使该移动平台能够适应于马铃薯田间作业,便于田间马铃薯的精细化管理。(2)基于机器视觉的马铃薯晚疫病检测模型研究展开了基于机器视觉的马铃薯晚疫病检测模型研究,建立了基于机器视觉的马铃薯晚疫病检测模型,弥补了现有人工肉眼识别识马铃薯晚疫病易误诊漏诊的缺陷。在实验室条件下给马铃薯叶片接种晚疫病菌,获取了不同患病程度的马铃薯叶片图像。对采集的马铃薯叶片图像进行预处理,分析比较了均值滤波、高斯滤波与中值滤波三种图像预处理方式对叶片图像中噪声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中值滤波的效果较好,利用超像素分割法与马铃薯晚疫病指数的分割算法进行了图像分割,后者较好的获取了病斑区域的图像。提取了马铃薯叶片病斑区域的颜色、纹理以及形状特征,分别建立了基于颜色、纹理与形状特征的马铃薯晚疫病分级模型。其中基于颜色特征的检测模型能够较好的实现对患病早期的诊断,识别率为67.5%。基于纹理特征建立的检测模型初步确立了马铃薯晚疫病各患病等级的分离点,并且该方法对病害的识别率相对稳定,对患病中后期的识别率均高于70%。基于形状特征的病害检测模型对患病后期的识别率较高,达90%。上述马铃薯晚疫病检测模型的建立,为马铃薯晚疫病的实时检测、实现病斑显现时的准确识别和及时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法。(3)变量喷施装置的设计完成了变量喷施装置的设计,实现了对田间马铃薯的变量喷施作业。进行了包括变量喷施装置的机械系统设计与控制系统设计。在变量喷施装置的机械系统设计中介绍了总体的设计要求,并对承载系统与高度调节系统进行了设计。在变量喷施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中主要对该系统的设计要求做了分析,并根据要求展开了总体的方案设计,对控制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分别以高度调节、流量调节为目的完成了控制系统中的程序设计。通过该变量喷施装置的设计实现了高度调节与变量施药的设计要求,可以实现马铃薯植株田间变量精准喷施。(4)样机性能测试与喷施试验完成了马铃薯晚疫病检测及变量施药装置的样机试制,展开了行走试验与喷施试验。在行走试验中,模拟实际的马铃薯田间作业环境,对样机进行了壕沟通过性、越障通过性、爬坡通过性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移动平台具有较好的通过性,可以满足检测任务的要求。通过喷施试验,建立了在PWM控制下的喷药流量控制模型,并检验了该装置的流量调控精度,进行了马铃薯植株喷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满足田间变量喷施作业要求。
其他文献
共生菌广泛存在于蚜虫体内,与宿主昆虫互利共生、协同进化。蚜虫体内包含两类共生菌,分别是初级共生菌和次级共生菌。目前关于次级共生菌帮助蚜虫抵御真菌侵染的研究多集中于蚜虫与专性昆虫病原真菌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的互作上,且目前对次级共生菌协助蚜虫抵抗昆虫病原真菌的研究尚不深入。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是我国农业上的重要害虫,常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本研究选
小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和食品安全。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栽培制度变革,小麦赤霉病呈现逐年加重趋势,在大流行年份可造成小麦大幅减产,特别是发病籽粒中含有的多种毒素严重威胁着人畜健康。前期研究表明,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对玉米-小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的预测准确度高,而对稻麦轮作区赤霉病预测的准确度不高且不稳定,主要是因为系统中的预测模型是基于玉米-小麦轮作区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菌。该病原菌不仅会造成粮食的严重减产,还会产生多种真菌毒素污染人畜的口粮,严重影响人畜健康。因此,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对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非常重要。由于目前生产上缺乏有效的抗性品种,田间的防控方法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而长期药剂喷洒容易导致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从分子水
NPC1基因在胆固醇运输和吸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昆虫来说,胆固醇是其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重要营养物质。目前还没有关于鞘翅目昆虫NPC1基因的报道。本研究首先对两种二十八星瓢虫进行了鉴别,然后以茄二十八星瓢虫为研究对象,克隆得到茄二十八星瓢虫NPC1a基因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RNAi技术对NPC1a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通过VIGS(Virus-induced
让χvte(G)表示最小的正整数k,满足存在k种颜色对图G的顶点及边的一个分配,使得G中相邻点染以不同的颜色,每条关联边与它的端点染以不同的颜色,并且(?)u,v∈V(G),u≠v,都有u的颜色及u的关联边的颜色构成的集合异于v的颜色及v的关联边的颜色构成的集合.满足前述条件的染色称为图G的点可区别E-全染色,简称为VDET染色.称χvte(G)为图G的VDET色数.利用组合分析法、反证法、色集合
作为模糊图的推广,犹豫模糊图因同时包含了对象的隶属度、犹豫度等信息,从而在处理犹豫模糊背景下的多属性决策问题时显得更加灵活与方便.对模糊社会网络中决策者模糊关系的描述,以及决策者认知差异性和思维复杂性所导致的犹豫不决的状态,能否利用犹豫模糊图进行刻画,尚未见到系统研究.本文在犹豫模糊图和模糊超图的基础上,讨论了犹豫模糊超图的运算性质、等价表示、决策方法,并研究了犹豫模糊社会网络中的决策方法.首先,
寄主植物是植食性昆虫赖以生存、取食的场所,长期适应性进化的过程中,同一物种不同寄主种群个体的生长发育、行为及形态会存在一定差异。感器是昆虫感受外部机械刺激、气味分子和信息素的结构和功能器官,影响昆虫的寄主搜索、取食、驱避、求偶等生理活动,不仅可作为昆虫分类的鉴别特征,还可为研究昆虫进化及系统发育提供形态学参考依据。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是昆虫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保持水盐平衡、排泌的重要器官,不同取食习
平衡超立方体作为超立方体的变体,有其它超立方体的变体所没有的特性,其特性之一是每个处理器都有相同邻点的备份处理器.因此,当一个处理器在工作运行中出现故障时,它能转换到其匹配处理器上继续运行.本文讨论了平衡超立方体的几类控制和圈性质,主要结果如下:1.确定了 n=1,2,3时n维平衡超立方体BHn的点控制数和全控制数的具体值.师海忠教授认为n维平衡超立方体BHn满足Vizing猜想,本文研究了 BH
设f为图G的一个一般全染色(即若干种颜色对图G的全部顶点及边的一个分配),如果(?)u,v∈V(G)且u,v相邻,就有f(u)≠f(v)并且(?)e1,e2∈ E(G)且e1,e2相邻,就有f(e1)≠f(e2),则称f为图G的Ⅰ-全染色;如果Ve1,e2∈E(G)且e1,e2相邻,就有f(e1)≠f(e2),则称f为图G的Ⅵ-全染色.令C(u)={f(u)}∪{f(uv)|uv∈E(G)}是u的
全球变暖背景下,气温的升高会影响降水、融雪、蒸发等多个水循环过程,进而威胁到部分区域的水资源平衡状况,也由此改变了干旱的时空分布及强度。农业作为高耗水行业,全球农业平均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气候变化加速了区域水循环,对农业用水安全也构成了一定威胁与挑战。如何解决高农业用水需求与有限可利用淡水资源之间的矛盾,缓解气候变化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农业用水管理的重点研究任务。量化评价未来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