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死亡意识研究——西方死亡哲学的视角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t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与“死”是一对对立统一,又密不可分的哲学问题,死亡哲学名义上虽是谈死,实乃谈生,其明显的具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或更明晰的讲,它是人生哲学、生命哲学的一种深化与扩展。这不仅仅是源于人唯具有死亡的意识,才有可能获得对人生整体观念及有限性的认识,使得生命具有紧迫感从而以克服生命的惰性!更是源自死亡哲学的中心问题——死亡的意义或价值,即人正是源自死亡而生命被赋予了有限性,进而才使得整个人生有了“永恒”的意义或价值。  本文以充满了死亡意识的中国经典文学著作《红楼梦》为切入点,选择具有系统性的西方死亡哲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垫,将真实的死亡意义用虚构的文学形象加以言说,即不脱离生活的本真,又希望可以给《红楼梦》这部经典著作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维度,望可通过论述,将死亡对每个人的意义问题进行探索,从而理解死之于生的真谛。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一个死亡哲学的发展史和当代红学界之于《红楼梦》文本死亡研究的前沿方向。西方死亡哲学自古希腊至当代已有了一个清晰系统的发展轨迹,笔者用时间顺序将死亡哲学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加以综述;同时,整理出当代红学研究对于“死亡”这一视角的主要维度,此部分主要是笔者进行《红楼梦》死亡意识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做进一步进行拓展。  本文第二至五章主要是依据西方死亡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进行的论述,在文中首先选择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位主人公对于死亡的初步意识,在作品所处背景之全民死亡忌讳的时代大背景下,两位主人公所显示出的对于死亡的恸容已无疑是对于那个时代的逾越,对于死亡的恸容表现在对于“死”的意识到,进而才可能产生之后的思考。接下来笔者选用了一系列花一般年华的人儿在对现实无以改变后“选择”不同的方式去完结自己的生命,在否定之否定的模式下,死亡观和死亡意识的不断成熟过程中,对于生生死死的纠结无疑会纠结着每个人,笔者选择了“梦”这一最为虚渺的角度进行切入,将死与活的纠结,生命之中的希望破灭后对于死的追求与恐惧进行了阐述,论述踏入到“对生与死界限的无所适从的漠然关系”。1最后笔者选择了一对有着强烈对比意义的人物——王熙凤和李纨,二人都有着明晰的必将走向生命死亡的意识,故而她们的选择即是在必死的事实后人所做出的不同选择。王熙凤是“机关算尽”敛权敛财,最终惨淡收场;李纨则“形同槁木”般过着灭人欲的生活,最终虽“兰桂齐芳”得享“课子”之功,但之于自身的生命质量却也有“枉与他人作笑谈”。当然,不同人有着不一样的选择,笔者不是要指一条应该如何生活的路,而是提出一种建议——将“死亡”纳入整个人生规划。  最后笔者得出结论,《红楼梦》文本本就是一部死亡的画卷,通过系统的西方死亡哲学探究,亦逐渐明晰曹雪芹先生无可避免的死亡后该如何活这一存在主义问题,活在世上的人应为最后的“无”作思考和准备。
其他文献
思维与存在关系中不合理的“同一性”和“第一性”造就了第一哲学的认识论困境,而认识论困境总是伴随着第一哲学的意识形态化。这充分体现在第一哲学的本体论性质造就病态的等
政治哲学是近年来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关于如何构建一个理想的政府是政治哲学探讨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笔者本着从问题本身出发的态度,选取中西方政治哲学的两位代表人物—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全面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的经济、文化及政治问题。他的理论极具马克思主义特色,同时又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