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MPM)是一种少见肿瘤,但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该病的发生与接触石棉有密切关系,据报道约70%的MPM患者有石棉接触史。云南省大姚县某些地区地表中夹着薄薄的一层青石棉,由于当地居民不知道其危害,大量开挖含青石棉的粘土做石棉炉、铺公路、刷墙等,地表破坏,以及大量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石棉暴露,含棉岩自然风化,雨水冲刷成为天然污染源。加上居民使用青石棉制品,造成日常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石棉,经20~40年潜伏期开始发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地区肺癌和MPM的发病明显高于其它地区,是国外的数十倍。1977~1983年及1987~1995年分别在当地行回顾队列调查结果显示,间皮瘤的死亡率高达8.5/10万人年和17.75/10万人年,成为世界上少有的环境致MPM的范例。 该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不易诊断,发现时多已是晚期,无有效治疗方法,加之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快,病程短(约半年~一年半),病死率高,预后极差,成为严重危害当地人民的健康的疾病。由于发病率低,临床病例较少,发病人群特殊,病例及组织标本收集困难,至今仍缺乏对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理、影像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系统研究,临床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仍是一大难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MPM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以弥补临床上的诸多不足。MPM的最后诊断必须依靠病理,病理也是影像的基础。影像学是发现病变的最佳检查手段。CT尤其是多层螺旋CT的高空间和时间分辨力、薄层快速连续扫描,能清楚显示微小病变、病变的部位、形态以及侵犯的范围,成为诊断该病最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本研究目的在于用大姚产青石棉诱发大鼠MPM,提供一种简便、实用,诱发率高,较接近人体MPM,可供进行多种实验研究所用的动物模型。通过对大鼠MPM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病理和CT分析和对照,揭示其影像和病理特征,为MPM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临床前期研究的实验依据。 博士研究生论文 第一部分 诱发性大鼠MPM模型的制作 目的:用大姚产青石棉诱发大鼠MPM,研究一种简便、实用,诱发率高,较接近人体MPM,可供进行多种实验研究所用的动物模型。 材料和方法:大姚产青石棉经多次风选除去杂质后成为1级,制成石棉绒。打散、粉碎、加工成与大姚县污染区空气中石棉纤维分散度接近的石棉纤维混悬液。用湿热 (热压)灭菌法消毒,使用前按每毫升加入 IU青霉素。采用乙醚吸入法麻醉后,WStar大鼠 100只雌、雄各半作为实验组,用右侧胸膜腔闭式染尘法,注入石棉纤维混悬液,每月一次,每次 20mg/ml,连续二月,石棉总剂量为 40mg。对照组 19只,同样方法注入灭菌生理盐水 lml/次,每月一次,连续 2月,共 Zml。每天观察一次动物的一般状况,每月称体重一次,死亡或垂死动物及时行CT检查,检查后立即解剖,进行病理观察。整个动物实验历时 2年。实验组大鼠 100只,除去三月内死亡 2只,2例尸被吃,现仍存活的4只大鼠以外,有效动物数为92只,共发生MPM 66只。对照组除仍存活5只外,有效动物14只。 结果:雌、雄组体重及体重变化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刀1)正常与患病组体重差异无显著性(PDeo刀5人总诱发率刀.74%,雄鼠与雌鼠诱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伊>0刀5卜非患瘤或提前死亡及对照组大鼠死亡主要原因是肺部感染或麻醉意外。第一例间皮瘤大鼠死亡在285天(1月零11天),MPM鼠死亡高峰期在350—550天之间,高峰期死亡率为80.3%。MPM大鼠平均存活时间469土ZI天。 结论:用大姚产青石棉加工成与大姚县环境污染区石棉分散度一致的石棉纤维混悬液,进行右侧胸膜腔诱发实验,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病因与临床一致,诱发瘤的发病部位和发生组织均与人MPM相同,与临床有较好的对应性,加上材料便宜,加工容易,诱发方法相对简便,易于掌握,与其它诱发方法相比发病快,诱发率高,病变典型。其诱发瘤在病程和形态上的多样性,可用于作多种研究用,是研究MPM很有价值的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