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法的目的解释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hberthirs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解释是以特定目的为根据或向导来对法律进行解释的方法,是现代法律解释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已成为仅次于文义解释的一种法律解释方法。该方法源自于对形式主义的否定,赋予解释者以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从而克服严格文义解释所带来的法律适用上的僵化,以有效回应迅猛发展的现实社会的需要,平衡一般正义与个案正义、形式正义与实质之间的博弈与取舍。之前,限于人们对目的解释不确定性缺陷的担忧和传统罪行法定原则的顽强持守,目的解释的应用研究并未深入到刑法解释领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刑事犯罪态势的变化,传统解释理论的转化,人们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现代解读,刑法解释不再将目的解释拒之门外刑法目的解释是一般方法论上的目的解释的一个部门法分支,前者衍生自后者,故对前者的理论探索自然落在后者的框架之内,需要从一般方法论上的目的解释谈起,即法理学中的目的解释,包括目的解释的概念,渊源,法理学支持和目前国内的研究应用现状。在对法理学中目的解释的梳理基础上导引出刑法目的解释,即以一定目的为导向来确定法律文本的真实含义,实现规范与事实的对接,及时惩治犯罪,实现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由一般方法论上的解释方法到具有鲜明部门法特色的刑法解释,刑法目的解释的理论研究就要解决好刑法目的解释中谁之“目的”的问题,在综合比较目的解释的主观主义、客观主义和折衷理论三种解释立场后,确立客观主义的刑法目的解释立场。在梳理各种目的的存在样态(包括静态目的和动态目的)后,探讨刑法目的解释的具体运用,确定“目的”的主体,形式上确定方法和实质上的运用原则。另外,鉴于目的解释的固有特征和罪行法定原则的精神内核,对刑法目的解释的运用又有必要采取法律文本、各目的之间、正当程序、社会制约、判决书说理等各种行之有效的限制方法,从而避免刑法目的解释走向恣意,背离目的解释的理念初衷。立足现实,对刑法目的解释的理论研究,需要打破法学流派的阵地界限,在众多不可调和的理论学说中求同存异,从实用主义出发,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为刑法目的解释理论的建构添砖加瓦,在司法实践中,通过合理适用刑法目的解释以应对社会需要,实现保护法益、保障人权的目的,使刑事司法在中国的法治进程中能起到“最精确的法学”应有的表率作用。
其他文献
本论文旨在以邓小平外交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为理论视角,运用综合、案例、比较等技术方法,研究毛泽东的联美抗苏的外交战略。本研究的新意和独特之处在于
印俄伙伴关系是当代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国家双边关系之一。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动态与走向,对国际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当代世界的大国关系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印俄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在当今高校中显得越来越必要。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能够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让大学生成长成才,如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