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和“方”是古今都常用的两个词,本文通过整理分析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世文献资料,分别客观地描写了“正”和“方”的实词及虚词的语义演变情况,并尝试揭示其内在规律,为其作出理论解释。“正”的本义为“直对着城邑进发”,由此引申出“当着,对着”、“正确的方向”、和“正中,不偏斜”义,再由这三个义项通过转喻和隐喻引申出其他的义项。至于用于虚词的“正”大部分是由实词“当着、对着”义虚化而来。主要的衍生路径为:当着,对着→恰好→正,正在/只,仅。“方”则因为其本义失考,故较为复杂一些。实词“方”有两个不同的演变体系,一个以“并列,并排”为源头进行衍生,一个则以“四方之‘方’”为源头展开。虚词“方”则是从实词“并列”义引申而来。“方”在周朝时期就有非常多的用例,“正在”义是其主要的虚词用法。到了汉代,“方”除“正在”外的时间副词用法开始增多,可以表最近完成时,最近将来时,也可以表示时间初始义,且产生了时间介词的用法。在详尽分析“正”和“方”语义演变方式及路径的基础上,我们将两者进行对比。本文引用了Bybee的“语源决定假说”,说明了进入语法化的结构成分的语义决定了其语法化路径、走向及语义结果,并认为语义的演变由词的源义决定,同时还要考虑源结构的句法和词法因素。再用语用学的视角,指出语义的演变源于语言的使用,语义演变最重要的动因是语言使用者对语用原则,尤其是“适量原则”的使用,语用推理和隐含义的固化是语义演变的最主要的机制,而转喻、隐喻、语境等只是使隐含义得以凸显的手段之一。